撰文/林嘉森(前靜思人文產品企劃處處長);攝影/林嘉森、葉朝慶、黃稜淵
母愛如白玉般純潔,無所求的付出、無處不在的守候著兒女。依偎在母親懷抱中的小猴,感受到母愛澆灌著生命,是如此幸福安康的滿足。
今年三月,我想為病榻中的德慈師父集氣,用了二個月的時間,雕塑出一個充滿母愛光輝的石雕作品,取名為「慈」;如今,這一小件石雕作品,則滿載著我對慈師父深深的祝福。
與慈師父結緣約有十多年的時間,對師父的感覺是親切、平易近人的。因承擔活動組人員,只要能回精舍,一定把握因緣,在每次營隊的空檔,藉由去「陶慈坊」尋寶。經常只要在精舍,有人要找我,熟悉的人就會回應:「去陶慈坊一定找得到!」。之後若因工作需要回到花蓮,哪怕只有短短半小時時間,也會租台摩托車或搭乘計程車回精舍走走;看看慈師父,領受老人家的關愛。
猶記得每到下午時分,慈師父就會為陶慈坊的志工們煮點心,有次想說不要勞動老人家,提早悄悄的離開,沒想到被眼尖的慈師父發現,急忙跑到後面蠟燭坊,一直揮手大喊著要我返回,師父的那分親切,就如同母親與子女互動般。
2018年春意盎然的四月,靜思書軒本店種子志工培訓,慈師父結束在本店的分享後,騎著電動車陪伴大家至陶慈坊參訪,一路上流露出自然歡喜的笑容,到了陶慈坊,又以溫暖瓷杯,為每個人盛裝親自泡好的茶湯,那茶湯無比甘潤而溫暖。
「第一代弟子要做到徹底犧牲,能吃別人不能吃的苦、能忍別人所不能忍......。」耳熟能詳的叮嚀,是大大小小的營隊課程中,大家最愛聽的「慈師父講古」;往往一、二個小時講下來,不免聲音沙啞,這時,我會偷偷塞給慈師父特製喉糖,讓他潤潤喉,但宗教處的同仁往往會勸阻,不可讓慈師父吃糖果。
有一年回精舍擔任靜思人文產品企劃處處長,每到假日都會往陶慈坊跑,有次慈師父問我有興趣要學著做嗎?我驚喜問道:「可以嗎?」。原本那個時間點師父並沒有在做手拉坯,但他老人家馬上親手教導我如何拉手拉坏。隨著坯土的轉動,一個個陶杯隨之而生,看著師父沾滿陶土的雙手,內心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。
慈師父有雙巧手,作品充滿了法味。有次看到愛不釋手的瓷器,慈師父告知是訂製品,但不忍心我失落,還是慈悲的應允一個給我,輕聲地說:「你不可以拿出去『展』(台語,炫耀之意)喔!」現在回想起來,令人不禁莞爾。
在職時間,我開發及研發淨斯產品,對於原料取自於大自然特別有感受。翩翩起舞的白鷺鷥,和呱呱蛙鳴聲的「大愛志學有機農場」,是精舍師父自力耕生的農地。十二月,在稻子收成後,慈師父帶領精舍師父及不畏辛勞的農場志工們,以自助式餐會舉辦圓緣,當然慈師父親自掌廚的「煎臭豆腐」,是大家所引頸期盼的。那一天,場面莊嚴卻無比溫馨,時至今日,仍令人深深懷念。師父們還精心準備了滿滿的一袋靜思法品、淨斯產品贈送給每個參與農場作務的志工們。
研發淨斯穀糧、黑糙米米果、Q苓膏-小葉紅茶時,經過很多次的試做及調整,每次做出較滿意的產品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拿樣品請慈師父試吃,而慈師父在認真的品嚐後,總輕輕的說:「很好喔...」溫言軟語,帶有更多的鼓勵與祝福。
製作小葉紅茶Q苓膏的代工廠商,有意讓員工了解靜思精舍,我認為《慈師父講古》應是最快,且一般會眾都可接受的,因而建議對方請購該書。當我告知慈師父時,老人家則委婉的說,不要讓人有壓力喔!我遂告知,這100本,完全是廠商的發心。慈師父聽了很歡喜說好好;並請志工協助,在每一本書上作畫,並加蓋「德慈之印」。從這件事,看到慈師父的親和力結眾生緣,善巧接引度眾的方便法門。
2018年春節期間,慈師父那時身體狀況已大不如前,但仍緩緩的開著電動車,在充滿年味的靜思文化走廊,慈愛的問候每個人,所到之處都帶給大家歡喜。
唅師父見到慈師父,趕緊趨前以淨斯產品要與他結緣,並緊握他的手,俯身輕柔關心慈師父身體有比較好嗎?只見慈師父遞出了千元紙鈔欲護持靜思文物,因他瞭解精舍常住師父生活刻苦,堅持自給自足、自力更生的靜思家風。精舍師父間如親情般自然流露,相互的關懷,我在旁看了很動容。
慈師父在5月26日晚上安詳捨報,對師父的思念,再多言語也無法表達。記得慈師父常會說:「你好久沒回來了!」其實,我才剛離開沒多久,師父就像我的另一個母親,倚立窗前,期盼子女的歸來。
縱使知道生命有自然法則,但總期盼能多留點時間相處;縱有千萬般不捨,仍誠摯祝福慈師父快去快回,再續慈濟菩薩道的因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