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不在家

0觀看次
A- A+

圖文/陳美羿

五月中旬,台灣新冠疫情突然升溫。我在十二日來花蓮,十五日爆發本土多起案例,不久三級警戒宣布。確診人數和死亡案例節節攀升,政府也呼籲民眾「宅在家」,不要趴趴走。公司行號紛紛實施「分流上班」,或者「在家上班」。一時風聲鶴唳,人心惶惶。

我在花蓮,不敢回台北「熱區」;留在台北家裡的兒子,當然也不敢來花蓮,我們母子因而被疫情分隔兩地。現在通訊非常方便,不但打電話免費,還可以視訊看到彼此,所以雖然各據一方,卻又如處一室,這都不成問題。

有問題的就是「吃飯」,過去有媽媽在,兒子三餐有熱菜熱飯。就算不在,在人文志業中心上班,也有提供午餐,甚至晚餐。現在媽媽不在,又不能去上班,從來不進廚房的大男孩怎麼辦?

街上有超商、餐廳,也有自助餐,但是素食的選擇就不多。而且吃了幾天就會膩。就算不膩,隨著疫情越來越嚴峻,能不出門就不出門,萬一「中鏢」,那可是性命交關的大事。

我在離開台北之前,似乎有預感似的,把兩個大冰箱都塞得滿滿的。粽子、饅頭、抓餅、水餃......米、麵條、米粉、粉絲......蔬果箱也有耐放的高麗菜、捲心白菜、胡蘿蔔......

問題是一向君子遠庖廚的子豪,他會料理嗎?

「媽!我要煮絲瓜麵線,要怎麼煮?」兒子打電話問。

「絲瓜要先把皮削掉......」

「要削皮喔?」我話還沒說完,他就急著問。

我教了半天,他居然用自己發明的新方法:「我把絲瓜去皮,切塊,加麵線和水,放在電鍋裡蒸。」

我啼笑皆非,問他:「麵線煮糊了嗎?」

「還好啦!」

他煮十穀米,告訴我:「不能吃,太硬了。」原來他沒有先泡水。

「你加一點水,再放電鍋煮一次。」唉!真後悔沒有讓他學做家事,到現在連煮個飯都不行。不過,十穀米跟白米不一樣,也難為他了。

漸漸的,他會寄來「一飯、一菜、一湯」的照片,我很開心,覺得離開他是對的。雖然他說:「不是很好吃。」但總算會動手,餓不著了。

「媽!我煮的咖哩怎麼一點味道都沒有?」

他進廚房,我提心吊膽,再三交代「注意安全」、「小心燙傷」、「保持乾淨」。

「我想滷蛋,要怎麼滷?」兒子問。

我告訴他:「蛋要先煮熟,把殼剝掉......」

「喔!如果連殼下去滷呢?」

「茶葉蛋才連殼,一般滷蛋要先煮熟去殼。」喔!我實在一點辦法都沒有。

「你把方法寫了給我......」

「上網去看啦!網上多得是。」

沒多久,他就傳來幾張照片。備料:青蔥、薑片、大蒜、紅辣椒、滷包;水煮蛋、香菇、豆干、麵筋圈。

另一張:一大鍋的滷好的美食。最後一張:滷好撈起來的成品。

疫情當前,一人宅在家,子豪從只會用不銹鋼便當盒煮水餃(上圖),如今已能煮出一鍋油亮亮,泛著琥珀誘人色澤的滷味。

他很得意,把照片傳給幾個阿姨和表弟妹,還有群組。大家都說,看起來很好吃。高玉美師姊還說:我要下訂單了。

問他好吃嗎?他說:沒味道,因為只放一點點素蠔油。

我說:「沒關係,吃的時候再淋一點醬油、香油就好了,你很棒喔!」

我也把照片分享給親朋好友,再附上一句:媽媽不在家,兒子當自強!

非常時期,兒子也學會了做飯做菜。不得不說,這是疫情嚴峻時刻,我家的一大「收穫」。(2021.6.16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