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純樸溫暖憶慈師

0觀看次
A- A+

圖文/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林欣榮

五月二十六日晚間,德慈師父安詳捨報。

感恩慈師父在好多年前送我的小沙彌陶瓷。「給你作紀念」這句話仍清晰在耳邊,這尊小沙彌好可愛,我好喜歡,跟著我從花蓮到臺中,再從臺中回來花蓮,就一直供在客廳桌上。感恩慈師父,每次我回精舍,您總會招呼我吃這、喝那,就怕我會餓著了,這樣的慈愛與溫暖,已永留我心。

回想慈師父接受治療的這段日子,我時常到病房探視,每每問及「您感覺怎麼樣?」他總是正面的肯定同仁對他的照護,很努力的出聲回答我,雖然已病重,仍然給我很大的鼓勵。慈師父就是這樣一位慈悲且令人親近的長者。

慈師父是證嚴上人的大弟子,皈依證嚴上人五十八年。昔日,對於許多慈濟家人來說,慈師父就是一部「活」歷史,聽他老人家講古,不僅可以深刻感受到慈濟功德會創立初期的艱苦,更令人感動的是他總會口述出「苦中的甘味」,讓我們見證第一代弟子的修持與智慧。

五十多年來,為了自力更生並協助上人籌措救貧基金,德慈師父與第一代的精舍師父做過許多種工作。特別是借住普明寺修行的時候,慈師父常說,儘管當時的生活非常拮据,沒有錢,吃不好,睡不好,上人仍然堅持,救人的工作不能不做;於是上人常鼓勵他們:「要徹底犧牲,人家不能吃的苦,我們要能吃;人家不能忍的,我們要能忍。」

德慈師父等第一代靜思弟子,追隨上人,是從食衣住行等匱乏的年代走到今天,而在慈師父身上,我們看到的慈悲、溫暖,特別是進精舍時,如果不是有特別的急事,遠遠看到慈師父,就會快速向前問候他老人家。寒天時,他就會關心我穿得暖不暖;或關心我工作忙不忙......他的關心就是點點滴滴在生活細節中。有時候吃到慈師父手做的小點心,內心更是盈滿幸福。

醫院有新的單位啟用,慈師父也常會到院祝福我們。從功德會發起義診(一九七二年在花蓮市仁愛街二十八號成立「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」,是慈師父俗家母親提供住家一樓作為義診空間),到上人發願興建花蓮慈濟醫院,包括覓地、募款、招募人才......等過程的苦與甘,慈師父是最深知的,因此對我們有著深厚的感情與期許。

這幾年,在許多營隊的課程中,多次有機會聽到「慈師父講古」。談起過往「我們的生活,從沒有做到有;慈濟功德會的成立也是從沒有做到有。第一代要徹底犧牲......。要先磨練自己,將來有遇到困難,你才有辦法去接受,才有辦法去克服。那時候,有時候沒錢,沒菜也不要緊。拿鹽來炒油,鹽炒過了,炒油拌稀飯,也很好吃。鹹豆腐,醃久一點,拿來煎得酥酥的。只要配一塊鹹豆腐就可吃一兩碗飯;一塊五毛錢的豆腐,因為捨不得吃,可以吃一個月......。」

近日來,閱讀《慈師父講古》,更是充滿感恩與敬佩。在追思與祝福慈師父的同時,上人與第一代弟子樹立的「靜思家風」,克己、克勤、克儉、克難的精神,也深刻在腦海中;而字裡行間,看到修行人之間的堅持、相互友愛及疼惜,是何等珍貴;慈師父真誠親切的面容、純樸的言語、時而幽默的口吻......,他所說過的慈濟故事,更是猶如在耳、歷歷在目。

我想對慈師父說:「您創作的『無量心燈』,將《無量義經》靜寂清澄等經文刻在燈上,好美好莊嚴,我請了多座置放在協力樓的宇宙大覺者前及家中客廳,也贈親朋好友結緣。每每凝視您的作品,心神安定,我們都很喜歡,也很歡喜。」

我永遠都會記得:「在您捨報前的幾天,半醒中的您對於我在您耳旁的報告,總是靜靜地聽著;最後半昏迷的時刻,我問您要向上人說什麼呢?您輕聲說『生生世世追隨上人,生生世世......』,您這樣堅定的心志,我非常震撼。」

感恩慈師父以身教、言教,一生守志奉道,堅定跟著上人「為佛教、為眾生」的大願,成就慈濟四大志業不遺餘力。慈師父捨報後,亦將大體捐贈慈濟大學無語良師,繼續貢獻醫學教育。我相信,慈師父始終如一的慈悲與大愛,已深植在每位慈濟家人的心中。願以最誠摯虔誠的心念,祝福慈師父,早日乘願歸來,回到慈濟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