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李安丙;攝影/施哲富
第一次打電話給李蕢伶時,她說她很忙;我表明可以跟著她的行程,不會耽誤到她的時間和工作,她才勉為其難地答應接受採訪。
那天上午,我來到李蕢伶的家門口,往裡頭一探,發現她已經戴上頭巾、口罩,開始做糕餅了。她先聲明要繼續作餅,但我可以在旁邊發問。
訪談中,她與我腦海中以為的生病虛弱形象,大不相同,全身上下都散發著活力,眼睛也炯炯有神,真的很難想像她承受著巨大的病痛。
幾天後的晚上,我和她約在洗腎中心碰面。洗腎過程中,她突然臉色蒼白地告訴護士:「我的胃好痛!」護士處理後,情況還是沒有改善,那滿是痛苦的神情,讓我不得不相信──她的確是個病患。
我擔心地問她:「洗完腎,一個人怎麼騎車回去?」她反過來安慰我說:「平常不會這樣啦!不用擔心!」要我早點回家,若真沒辦法,她會叫計程車。
也許是跟她相處了一段時間,她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我,聽到她寧願自己面對痛苦,也不讓別人為她擔心,我的眼淚忍不住快掉下來。
想起之前跟著她做餅、送貨、到慈濟聯絡處值班,一整天下來,不得不佩服她跟時間賽跑的生活方式,也看見她在充滿病痛的身軀下,所擁有的強大生命力。
她說,人早晚都會離開世上,凡事要看開一點,因為棺材裏裝的是死人,不一定是老人。
常常晚上十一點還有人打電話給她,而她也不厭其煩地扮演心理諮商師的角色。「只要有人有需要,我很願意陪伴。」
「上人說:『付出的人最有福』,因為你不一定會受到這個苦,但是卻可以藉由服務別人,感受到這個苦。」她很慶幸自己當初沒有輕生,才能擁有這後半段的精采人生。
本文獲「慈濟人文志業中心」授權,轉載自《道侶叢書 生命系列021》簡單‧不簡單(出版日期/2011年7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