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葉文鶯、李安丙、程玟娟;攝影/陳靜惠
手腕上的人工血管摸起來「勝勝叫」,
走起路來快得「乒乓叫」;
參透生命稍縱即逝,
她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刻,
不再度「秒」如年,而是過「秒」關。
第一次與李蕢伶見面,握手時像被一股強大的電流觸及,本能地縮回自己的手,趕緊問清楚:「怎麼會這樣?」
她哈哈大笑,一副促狹的表情說:「這是洗腎的廔管!我是洗腎病人,左手的廔管壞了,所以另作一條。」原來在她右手手臂上這條凸起的人工血管,流著動脈血液。
每週有三天,李蕢伶必定向醫院洗腎室報到;患有氣喘宿疾的她,卻不把自己當「病人」看待。在家中自製糕餅販售,沒有店面,專作熟客生意,不過那似乎只用來支付生活開銷,她永遠把慈濟事擺第一。
「醫院的護士常笑我,沒有一次是看我慢慢走進醫院的!」李蕢伶做事俐落,手腕上的人工血管摸起來「勝勝叫」,走起路來快得「乒乓叫」,好像隨時都在趕時間;參透生命稍縱即逝,她一心只想趕緊做慈濟。為了做志工,她可以南北跑,必要時連洗腎都可以配合著換時間。
◆護士沒轍,她有辦法
有位腎友,每次洗腎每次哭,連護士都拿她沒轍。
來醫院當志工的李蕢伶問她:「妳有結婚嗎?」她回答:「有!」
「那老公對妳好嗎?」「好啊!」
「孩子乖嗎?」「乖啊!」
「有沒有房子?」「有啊!」
「妳有的,我統統沒有!而妳不想洗腎,我卻已經在洗了!」李蕢伶微笑著說。
「怎麼可能?那妳怎麼還能來當志工?」婦人不肯相信。
李蕢伶伸出手臂,婦人看見人工血管,不得不信了;後來,婦人受到李蕢伶的鼓舞,也成了醫院志工。
「一個人可以影響很多人,這樣我不是就賺到了?通常在家裡,生病的人最大,可以胡亂發脾氣,搞得全家烏煙瘴氣。」
李蕢伶不好意思地說,自己也曾是這樣的病人。二十六歲即當上了雲林縣插花協會理事,「才藝雙全」的讚美語,讓教插花的她養成「驕、慢」習氣。「以前都是我行我素,總認為『無我不行』。」
二十七歲那年,因為貧血的緣故,她騎摩托車時突然昏倒,摔得全身是傷;療傷期間,併發肺炎和氣喘,導致呼吸困難、無法進食、無法躺在床上睡覺,甚至有五年時間須借助呼吸器。
「分分秒秒都在喘,喘得太辛苦了、太可怕了,上氣接不到下氣。連續一個多月只能趴在桌上睡覺,天黑等天亮,天亮等天黑,日復一日。」
「急診」、「叫車」、「趕快」......是她每次氣喘突發時的緊急用語;經常出入急診室的她,甚至曾經在醫院「斷了氣」又被急救回來。
有一次,她從雲林的醫院被送往臺北就醫,途中一度難忍病痛,而就近到臺中的醫院;「既然無法過正常生活,活著也是浪費生命,乾脆被車子壓死算了!」李蕢伶說,當時在救護車上,她曾想從飛馳的車上一躍而下。
度「秒」如年的生活,讓李蕢伶情緒大受影響;想吃個東西,若父母拿太慢,她就用力捶打椅子發出聲響,來表達不滿。直到有一天,她看見母親癱坐在椅子上的身影,那滿頭白髮教她不忍再傷害老人家的心。
◆結好緣,是非成妙語
車禍兩年後,李蕢伶北上進修插花技藝,在插花老師──後來在靜思精舍出家的德普師父鼓勵下,遇有慈濟大型活動,她就到花蓮幫忙布置會場。
剛開始,她只專注在插花上,後來參與慈濟委員培訓、到醫院當志工,發現了助人的樂趣;而有機會聆聽到證嚴上人的開示,那些「新鮮」的法語,讓她時常有「頓悟」的感覺。
「像『甘願做,歡喜受』、『甘願還,打八折;不甘願,還要加利息。』這些話,讓我在面對病痛時,有了不同的思考與態度。」
在團體中,她不斷地磨性格也磨心性。「我原本是一個比較自我的人,有道德潔癖,看不慣別人就生氣。後來體悟到每個人都會積陋成習,自己也是有習氣。」
「上人說:『結好緣,說的話叫妙語;沒有結好緣,說的話就叫是非。』以前的我,缺乏智慧;現在,為了與人結好緣,明知對方不對,也會低頭去道歉。」
曾擔任過烹飪師傅的助理,引發李蕢伶對製作糕餅的興趣。因緣際會下,日本客人吃到她研發的素鳳梨酥,覺得非常美味又養生,從此開啟了她的糕餅事業。
不過,她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仍是做志工。每週固定到慈濟聯絡處值班一次,每月參與一梯次醫院志工,定期去關懷獨居老人,平時也參與社區環保;晚上回到糕餅工作坊努力「加班」,一天睡眠不超過六小時。
◆要病得「值得」、「有收穫」
三十八歲那年,李蕢伶得知自己必須終身洗腎,「當下像是被判了無期徒刑,沒有假釋的機會!因為氣喘還有可能痊癒,洗腎卻是條不歸路。」但她不再對自己的際遇感到生氣,也不再疑問:「為什麼做了那麼多好事,卻要受這樣的苦?」反而告訴自己:「病也要病得值得、病得有收穫!」
「剛開始洗腎,上針後一個半小時就會呼吸困難,比時鐘還準;也常常抽筋,真的非常痛,甚至需要打肌肉鬆弛劑。」李蕢伶用上人的話來勉勵自己:「痛快痛快,痛苦快快過去!」
雖然講話會喘,她仍不改愛開玩笑的個性,一邊喘一邊講,連醫師都忍不住說:「你這麼喘,不要再講話了可以嗎?」她卻笑笑說:「再不講,就來不及了!」
「很多人洗完腎都會很累,但是我覺得還好耶!還可以繼續工作。」李蕢伶一派輕鬆地說:「如果氣喘和洗腎可以只選一個,我選擇洗腎,因為那種呼吸不到空氣的感覺太恐怖了,而且大部分時候洗完腎,身體反而會覺得很舒服。」
不覺得自己特別堅忍,李蕢伶認為幸福是「比較」來的。「洗腎室裡,有一個七歲的,一個小二的,他們年紀小小就開始洗腎,我三十八歲才開始,不就比他們幸福三十年?」她感恩自己是在健保實施後才開始洗腎,否則連經濟都會被拖垮。
到醫院做志工,她總選擇在洗腎中心服務。一來方便洗腎,二來以行動證明──洗腎患者的人生,一樣可以過得很充實。
回想當初要洗腎時,親友認為「洗下去就沒機會了」,四處為她找偏方,直到她撐不下去,才進了洗腎中心;現在只要遇到猶豫不決的病友,她總是會分享那段「白費苦心、枉費心機、受盡折磨」的經歷。
「不要以為自己最可憐,而隨意使喚家人和醫療人員;不要讓家人操心,照顧好自己也是一種功德;不要閒賦在家,工作要照做。」這是她給腎友的「三不」建議,也提醒初洗腎的患者:「要避免磷、鉀離子太高的食物,小麥草汁絕對不能喝,菇類要少吃。看到『楊(羊)』一定要『桃(逃)』......」惹得眾人會心一笑。
「身體有病,受害者只有一個人;心裡有病,危害更大,傷害的人會很多。」李蕢伶學會把病痛當作逆增上緣,「既然是無法改變的事實,那就要更珍惜人身,樂觀、積極地活著。」
◆
曾經一年內進出醫院多達兩百八十天,一年之中拿了十二張病危通知單,李蕢伶都一一克服了過來;如今年過半百的她說:「一切因緣都是好緣,而能付出才是福。」
因此,她總是來去如風,善用生命中的每一天,也不肯留點時間「休息」一下。友人高秀鑾記得有一回,李蕢伶到中部九二一希望工程學校做志工,工地工作稍嫌粗重,竟做到累倒,嚇壞同行伙伴;但休息一小時後,她又恢復活蹦亂跳。
二○一○年三月,她接受手術拿掉良性的甲狀腺瘤,醫師叮囑要休息兩個月,她卻一出院就馬上投入平時的工作。
「我最不喜歡人家說『很無聊』這三個字,因為人生要做的事情還有好多好多......」她表示,「病痛」教會了她生命中還有「比賺錢更重要的事」,讓她明白「用得到的叫做錢,沒用到的都叫作數字。」
本文獲「慈濟人文志業中心」授權,轉載自《道侶叢書 生命系列021》簡單‧不簡單(出版日期/2011年7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