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貧致福》反璞歸真讓人生富足

0觀看次
A- A+

撰文/紀孟賢

「致福」是世人終其一生所期盼追求的,然而福從何而來?是求來的,抑或是做出來的?證嚴上人在《清貧致福》一書中說「清貧」是可以「致福」的。「清」乃清淨自在之意;「貧」乃不足簡單之意,所以清貧不等同於貧窮,而是簡單樸實之意。

與「清貧」相對的是「奢貴」。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,人們的生活型態大大地改變了,現今的電視劇,劇情大多以富貴的故事為主軸,這無形中催化了世人對奢華享樂及名利的高度追求。若因此產生「有一缺九」的心態,轉而汲汲營營於各種欲望,使得身心靈處於如此不安的情況下,又如何能致福呢?

靜思語:「福不是用求的,是用做的」

讓生活回歸原味自然,方能遠離奢華;而要遠離奢華,回到清心少欲的生活,就要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開始。

人生真正的快樂來自於「知足」,唯有生活簡單了,才能獲致喜樂與輕安,所以靜思語說:「貪求無盡看不透,就痛苦難堪;知足常樂看得開,就自在無憂。」「清貧思想」是一種生活價值和生命力量,是追求內心的平靜;「克己復禮」要從「心」開始!力求簡約樸實的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,不但可以擺脫心靈赤貧,亦可提昇生活層次,與自然契合成為新的時尚生活。

古云:「大富由天,小富由儉」又云:「身勤則富,少欲不貧」,人生致富(福)之道首在「開源不如節流」,懂得節約、珍惜物命,生活自然豐富。所以新的時尚生活,可以從「一日減碳~『清』生活」做起──

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是真正的健康之道。
少用空調,多適應自然,可以減少地球資源浪費。
少沉迷電腦,多與人相處,可以做好心靈環保。
多做飯、多蔬果、少外食,可以省錢,守健康。
出門帶五寶,可以減少製造垃圾。
手洗衣物,可以省水、省電,活動雙手可以增強腦力。
多走路、騎單車,強身又能減少碳足跡。
一「筷」省水,珍惜得來不易的水資源。
省紙,可以減少森林砍伐,保護大地水源。
少食,「八分飽,兩分助人好」;八分飽是健康之道,留下兩分可以助人。
節衣,簡單就是美,樸素中自然顯出莊嚴,更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與碳排放。

面對溫室效應,導致地球暖化、氣候變遷,全球災難頻頻,隨之衍生了缺水、缺糧等問題。而人類要如何化解這些生存危機,並減緩地球的崩壞?證嚴上人在這本書中提醒大家,當守持正道,心存戒慎虔誠,居安思危,力行簡約,珍惜資源。倘若人人都能做環保,在日常生活中力行簡約、樸實、動手做、回收資源再利用,如此地球健康了,我們才能平安;身、心、靈安頓了,就能致福!

最後,謹以靜思語互勉~

靜思語:

「知福,惜福,再造福」

「人如能破除我執,那種海闊天空的心境,才是真正的富有人生。」

紀孟賢,法號明孟。2003年教聯會授證,2004年委員授證。隸屬高雄左營和氣組,承擔教育志工、個案訪視、讀書會棒棒分享團隊、說法傳法、書軒志工、茶軒志工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