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撰文/Wendy;攝影/楊文道、戴龍泉)
說到花蓮,所有的人都知道花蓮是一個好山好水好地方。在中央山脈和太平洋中間的一片樂土。這片樂土就是孕育了慈濟近五十五年來,一點一滴心血的耕耘養成。而這本﹤心靈的故鄉﹥正所指的即是慈濟的精神堡壘-花蓮靜思精舍。每一位培訓的慈濟委員或慈誠,授證前都會安排回靜思精舍尋根之旅。這就是為什麼靜思精舍,在慈濟人心中所占一席之地的重要位置。它是所有慈濟人心所歸屬的「家」。
一九六九年,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後三年,三十三坪的大殿矗立清翠巒峰屏障的山腳下,胼手胝足、克勤、克難、克儉的證嚴法師和弟子們終於有了自己的道場,「起家」的地方。隨者日益增多返鄉浩蕩長的隊伍,精舍空間已顯不足時,於慈濟成立四十二周年,證嚴法師向常住師父提起,拆除原大殿後方建築,向後延伸開闊興建現今的主堂。主堂正式啟用於二零一二年。
自己的家園自己蓋
主堂的設計,大至結構歇山式建築、鋼骨、銅瓦堅固耐震,小至地板、窗戶、內裝設計、動線規劃,均須符合環保節能概念,這是證嚴法師對精舍建築的期許與堅持。因為這樣一座莊嚴沉靜令人肅穆的人間道場,不僅是所有慈濟人的心靈故鄉,同時也是代表慈濟永恆的象徵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主堂建築總協調梁昌枝說:「除了鋼構、混泥土、板模、機具等重大及專業工程外包,其餘工程及細作部分,都是由慈濟志工與常住師父承擔。包括木作、泥作、油漆等,全不假手他人。」成就了自己家園自己蓋的因緣。這背後深深隱藏著,對一磚一瓦、一草一木,慈濟人的愛與慈悲。證嚴法師說:「每天清晨從書房走出來,要到主堂的這一段路,我很珍惜,步步踏在地板上,念念都是感恩。」
送往迎來的知客室
走訪了有形的硬體建築,接下來談談靜思精舍無形資產,代表慈濟一路走來的沿革與重要人文養成。每天來精舍參訪的有緣人絡繹不絕,有些人是歡喜來見師父,有些人是心有疑惑煩惱來請求,都在第一線接待訪客的「知客室」,獲得常住師父的傾聽、陪伴與撫慰。德如師父說:「上人告訴我們,要讓訪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,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,不陌生,沒有距離感,我們都是朝這個方向去努力,以熱誠慈悲廣結善緣。」
接著跟隨著導覽師父來去精舍巡禮。出口成章、妙語如珠的德念師父總會用故事巧喻難解的婆媳、親子家庭問題。經他走過精舍的花草、樹木及路旁的小沙彌,都有其禪意與法味。他說:「學佛要學四威儀,站像一棵松,坐像一口鐘,臥像一張弓 走路像春風,微笑掛臉上,時時好心腸,養成好習慣,生活好輕鬆。」
一日不做一日不食
在這本書裡我們還可以知道,常住師父們早期篳路藍縷、自給自足的清修生活,他們種稻、種菜、做蠟燭、拉陶坯、做榖粉、研發乾燥的香積飯、不同氣味的手工淨皂,自己吃的安心,用得安心,還利益眾生,兼善天下,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,往往是參訪人士最佳伴手禮。
精舍師父們除了不同功能的出坡,還要輪值大寮工作。精舍訪客、營隊多時,從天色未開的一彎明月到明月一彎的夜晚,忙得不亦樂乎!輪值多次德江師父說:「要在灶頭鍋鏟間,應對食物與團隊配合上的各種環節,而能心平氣和,從容不迫,就是一種修行。」
常聽到一句說:「台灣無以為寶、以愛傳寶。」而這股愛的力量就是從台灣的東部花蓮,擴散延伸到全世界各個角落。如果您想要知道慈濟的起源與精神,一定要先閱讀這本<心靈的故鄉>,透過閱讀了這本書,您就更了解精舍師父們的苦行與修行,正是慈濟法門強而有力的後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