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貧致福》從各面向一起努力

0觀看次
A- A+

撰文/張英

《清貧致福》是證嚴上人在二○○八年由天下遠見出版的著作。這本書可以淨化人心、造福社會,還可以挽救地球。

「清貧」就是清心寡欲,上人常常提醒弟子:唯有知足寡欲,簡樸過日,才能獲致喜樂和幸福。全書分「遠離奢華」和「清流時尚」二篇,另外「你可以這樣做」是重述重點,補充生活中可行的小秘方;「生活的智慧」則提點一般人容易忽略的細節,而「環保小百科」再補充有關環保的常識。

在「遠離奢華」篇章中,開門見山指出現今社會生活奢華現象:一道美食二十萬元,大家爭搶訂位、一套衣服上億元,還有人買……,這些現象與救助面臨餓死饑民的募款艱難,形成鮮明對比,所以證嚴上人沉痛的呼籲:知足常樂,無求而輕安自在,才是真正的快樂。崇尚富貴,縱慾、奢侈的生活,是在消磨福報;生活若能簡單節儉,專注於修心養性,端正行為,就不會有貪慾之心,也能免除複雜的人我是非。

第一章 原味自然
四、五十年代,台灣以農立國,人們日出而作,除了照明,很少用電;走路、騎腳踏車,衣服穿到破,破了就補,不能補了,就拿來做嬰兒尿布;餵母乳,多蔬食、少吃肉,人人惜物愛物,生活的物資雖缺乏,人情味卻很濃厚。因此證嚴上人倡導回歸原味自然,少欲守分,與大自然融洽的清澄寧靜生活。

第二章 雙手萬能
雙手萬能,發揮所長,用之為己及為人造福,如少外食,省錢又衛生且凝聚親情;外出時,隨身攜帶環保三寶,拒用免洗餐具,減少垃圾;用手洗衣,少用洗衣機、烘衣機,省水又省電。

第三章 節約勤勞
少浪費,惜資源;少汰舊換新,多廢物利用;省水、省電、省紙;買東西自帶購物袋。

第四章 簡單為上
勤快工作,少應酬,簡化生活需求,不買不需要的物品,即使免費也不拿無需的物品;不煩惱、不憂鬱,想得開、放得下;減少花用,省下的可助人。

第五章 克己復禮
與人交往,有禮貌、守規矩,不任性、多尊重。能克制私慾,遠離奢華,回歸簡樸,肯付出,不求回報,參與社區服務,日久自然形成一股清流。

這股清流,是清淨、陽光的生活態度。貧富的感受是相對的,有的人擁有許多財富,卻常感不足;有的人賺到的雖僅能糊口,卻覺得富足無缺。因此證嚴上人說:人生真正的幸福,在於人與人之間友愛,愛的力量能調和你我之間的不平,建立團結和睦的族群。

第六章從心出發
一切唯心造,轉變風氣要從心開始。大家若能知足、善解、包容、感恩,這股大愛清流便可洗滌世間濁氣,去除貪欲,不再為個人私利破壞地球,而是用疼惜的心,護衛大地。

第七章 食/心素食儀
目前最棘手的是人們的貪愛肉食,致使畜牧業錢途看好,於是人們砍伐樹林,大量畜養動物,而消耗了珍貴的水資源及糧食,並污染水源、空氣和土地。因此唯有人人心素,戒殺並蔬食,才能力挽狂瀾。能少食,吃八分飽,多二分給需要的人,不僅自己可以預防肥胖,同時有利健康。

第八章 衣/簡單樸素
衣著力求簡單樸素,端莊整潔,乾淨合身,合乎身分、場合就好,不必追求名牌與流行;花費少,卻可穿出優雅精緻。

第九章 住/心寬屋寬
有句靜思語說:「屋寬不如心寬」。時下有人愛炫耀,置豪宅,卻得時時為繳巨額貸款而焦頭爛額,遠不如住窄屋來得心寬自在些。

第十章 行/節能減碳
日常生活中,「行」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汙染最有感,所以短程的距離可以選擇走路或騎腳踏車,長程則共乘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。

地球暖化、氣溫攀升,導致天災旱澇不斷;空氣、土壤日漸污染,都是人類縱慾放肆,奢侈浪費造成的;而任意砍伐森林,攫取資源更破壞了自然環境及水土保持。

當今人人應即時反省齊心協力,遠離奢華,敬天愛地,惜福、造福,節能減碳,才能早日達成清流繞全球的理想。

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!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