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生死皆自在》導讀

0觀看次
A- A+

(撰文/紀孟賢;圖片/靜思書軒提供)

 

書名:《生死皆自在》
講述者:釋證嚴
出版者:慈濟人文出版社
適合閱讀者:學生、教師、社會大眾


常聽聞人生無大事,唯生死而已!

自古以來,許多的哲學家、宗教家都在探討此一嚴肅的生死問題。人到底要如何生?如何死?

從天道的自然法則來看,有生必有死,死是人生必然的終點。

中國人一向忌諱談死,不願去面對,但逃避就能不死嗎?與其臨死前的掙扎,萬般不捨,何不勇敢的正視此一必然的人生課題呢?

從佛教的因緣觀來看,生是死的開頭,死是生的起點,生死只是因緣的聚合與離散。世間一切的權勢、功名、利祿……等皆是假合,唯有深刻的理解其中之奧妙,方能轉換心態,活下當下,成為生命的勇者。

生亦何歡!死亦何懼!
大哲學家莊子在〈養生主〉「秦失弔老聃」一文中提到「適來,夫子時也。適去,夫子順也。」生死若一的觀念。教人要能「安時處順」,不為哀樂之情所困,因為「來」「去」皆是生命的自然現象。如果「遁天倍情,忘其所愛」違背了天性因而無法自主的隨境憂樂,必然會遭受如受刑一般的痛苦。故而莊子用
「鼓盆而歌」的方式來悼念亡妻,他認為生命的來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轉換一樣的自然,不需要悲傷難過。

體會生死,契合生死,利用生死!
《生死皆自在》一書中,證嚴法師闡述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。法師提到既然生死是自然現象,何不好好利用呢?因為人身難得,既然有幸來到人間走一趟,就好好利用有限的生命,做出一番貢獻,方能契合生死。

全書共分為五章,首章從「生死專題」來探討器官捐贈及大體捐贈的意義與價值。破除過往對屍體必須保全完整的迷思。慈大醫科洪同學面對大體老師時,頗有感觸,因而寫了一首「謝君」詩:「世間無常蒼涼意,緣到盡時終須離…謝君捨身成大義…大情大愛耀大地。」與其將遺體火化埋葬,不如將之遺愛人間,讓遺體廢物利用,不但可以提昇醫學,還可以延續生命的尊嚴與價值。

次述「生命的勇者」及「生與死的故事」,這兩章證嚴法師引用了許多佛典故事與現代人生真實的故事,做了相互的印證。佛家云:「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。」靜思法語:「人生只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。」當生命即將逝去時,如能了悟生死,解脫自在,發慈悲心,乘願再來,定能展現生命最輝煌美麗的色彩。

再述「生死箴言」。子曰: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人如果連活著都活不明白,又遑論死呢?所以想要如何死,就當如何活!金剛經云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又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做如是觀。」人生如夢,一切皆如是因,如是果,然眾生執迷。故而,此章針對生死問題做了更深入的剖析,以事顯理,揭開生與死的神秘面紗。期待眾人能把握生命,活在當下,做一個有情有義,利益眾生的人,勿再因世俗罣礙而生煩惱。

最後述「生死問答」。此章收錄了十數則「生命的對話」是證嚴法師就來訪者的心性與問題,一一給予答覆,其主題不外「活著的意義是什麼?」及「正確的認知死亡」二部分,內容總結了前面四章的精要,破解了生活中所產生的諸多迷惘,以清除內心對死亡的錯覺與糾纏。

生命其實就在一呼一吸之間,如能了解其中之理,自然就能「生時輕安,死時自在」。

靜思法語:「人的身體只不過是我們靈魂寄住的地方,時間到了自然就會離開。」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