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撰文/明充;攝影/鄭啟聰、王忠義)
〈心靈的故鄉—靜思精舍巡禮〉一書,分上卷「靜思精舍的誕生」-為佛教,為眾生,敘述大殿、主堂的建築、蓋「自己」的家、精舍的一天;下卷「靜思精舍的家風」-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,敘述精舍師父的日常職務,如知客室、大寮、蠟燭間、陶藝坊、穀粉間、香積飯、淨皂廠、菜園、有機堆肥場與精舍的一年大活動。
精舍處處是修行的道場,心中有佛,行中有法,常住師父的耕耘,護持精舍的用度。常住師父敬遵證嚴上人的教導-克己、克勤、克儉、克難的精神,延續著五十年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靜思家風。全書內容豐富,脈絡統整,敘述生動,文字優美,閱讀此書,彷彿神遊一趟靜思精舍!尤其字裡行間述說著「慈濟精神」,是淨化心靈的一本好書。
花蓮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,每當火車經過「精舍」附近時,心裡總有一股莫名的悸動!心靈故鄉是一種自然本有、清淨無染、不生不滅的歸依處,這是證嚴上人於1966年創辦「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」,直到1969年才建造屬於自己的道場,是起家的原點。
精舍名為「靜思」,強調的是內心安靜的思維,而在實踐上,這也是一座行動的道場,證嚴上人帶領常住師父「以出世之心,做入世工作」,每天接引川流不息的參訪人潮,繪製精舍「忙中有靜,動中安忍」的生活圖像。
而在精舍的每天生活,凌晨三時五十分「扣!扣!」打板聲,劃破沈寂大地,隨後,一陣鐘聲噹噹,香燈師唱起「叩鐘偈」,接著鼓聲咚咚自緩而急,由小漸大,敦促大眾進入大殿做早課。證嚴上人板聲未敲之前即已起身,心不動念,靜寂清澄,在這一天的起始,猶如澄澈湖水,即將映照潮湧而來的人間諸事。早課-清晨四時二十分,精舍主堂宇宙大覺者慈悲莊嚴,常住二眾序列井然,「爐香讚」的誦聲迴盪殿宇,早課開始了。課誦後,短暫靜坐,靜坐在大地之上的中央山脈,寧謐守護著靜思精舍。
天色將明而未明,鳥音隱隱,蛙噪蟲鳴,樹枝在風中搖曳,入耳清晰。靜思晨語-清晨五時二十五分,證嚴上人為弟子講經說法,此刻他的語聲特別清緩,彷彿是天方破曉晨曦一層一層亮開的節奏,又彷彿是與大地上每滴水、每棵樹、每陣清風同一韻律、同一聲息,與二眾弟子們談法、談心,引導修行;而透過網際網路,全球慈濟人一同「晨鐘起,薰法香」。
接著早齋、出坡、志工早會-上午七時,證嚴上人結合全球趨勢、社會脈動與慈濟志業推動的事蹟開示,是慈濟人日日必須攝取的資糧,同時也分享志工的服務心得。上午八時三十分,志工早會結束,精舍的節奏即進入忙碌的動態,常住法師各在自己工作崗位付出。
午齋後,下午一時二十分,虔誠同唱「祈禱」,祈求天下無災無難,平安吉祥滿人間。之後仍各回工作崗位、晚課、晚餐,直到晚上九時四十分安板止靜,讓身心徹底休息。
精舍有如一本書,導覽師父以風趣智慧言語,指引來訪者讀建築、讀空間、讀一片草原的清風鳥語、讀一塘蓮池中的淨潔香氣、讀一棵老樹的歷史、讀一位小沙彌的光陰故事。故事人人愛聽,出口有章句,一景一物無不在說法,融入靜思法語,發人深省,啟迪生活的智慧!閱讀此書後,更想親自走訪靜思精舍,體悟心靈的寬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