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.許愷玹
8日早上看到一篇臉書貼文,是德庭師父寫的。庭師父經常在臉書上分享精舍的日常,哪怕一花、一木、一物,只要加入上人法語或師父個人的心得後,就變得生動且發人深思。在介紹各種淨斯產品時,從食品的色香味及來源,乃至於烹飪方式,再到保健系列的有效成分、天然來源與使用時機,庭師父宛如淨斯產品的雲端店長,提供給大家最完整的介紹。
德庭師父(左)常在臉書分享精舍日常,哪怕一花、一木、一物,只要加入上人法語或師父心得,都化為生動而發人深省的分享。(攝影:徐玉美)
庭師父的這篇貼文圍繞著「因緣具足」。他提到,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自己的選擇促成了某件事,其實都是因緣的成就。師父原本打算分享靜思書軒的資糧,最後卻因「因緣」而改寫成另一種分享。
文中還引用了上人在早課的開示:距離佛陀的時代已經兩千多年,出家人的生活,跟著世間的生活也越來越接近了。百丈禪師更提倡「農禪合一」,僧眾自力更生、耕種自足,不僅是生活的需要,更是修行的表現。上人提醒弟子們,要能「內修外行」,自己修行,好好自修,還要做為人間佛教徒的典範。
百丈禪師提倡「農禪合一」,僧眾自力更生、耕種自足,不僅是生活的需要,更是修行的表現。(攝影:周幸弘)
讀著這篇文字,我心中也有許多共鳴。這段時間,我常反思自己的人生。當我靜下心來回顧過去,才驚覺許多看似靠自己選擇與努力而成的事,背後其實都有無形的因緣相伴。從心中萌生想法,到真正踏上行動的過程,總會有合適的人、事、物出現,推著我往前走。若說全憑一己之力,似乎不完整;更多時候,我感受到這是菩薩早已安排好的磨練,讓我在過程中學習,也在困境裡鍛鍊。
佛陀在《雜阿含經》中說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」一切法皆因緣所生,沒有單一的自性。理解這一點,能讓我們在變動無常的世事中放下執著,不再困於「我努力了卻沒成功」或「這是我一手成就」的念頭,而是懂得珍惜因緣,隨順而行。
許多看似靠自己努力完成的事,其實都有因緣相伴。從心中萌生想法,到真正踏上行動的過程,總會有合適的人、事、物出現,推著我往前走。(攝影:周幸弘)
我對印順師公最深刻的印象,是師公常在談話或文章中提到「隨順因緣」。過往我總疑惑,既然一切都要隨順因緣,是否還需要立定目標去努力?還是立定目標卻不過度強求?直到今年,我才漸漸理解,「隨順因緣」並非消極被動,而是接受當下,不執著或強求特定結果,是一種積極但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。
「因緣具足」不只是佛法義理,也是生活中最真切的體會。每一次遇見、每一分成就,都是內因與外緣交織的結果。佛法說「因緣果報」,在因果之間,需要有好緣或壞緣為介質才會成就好果或是壞果。這讓我更加確信,要時時培養善因緣,因為好的因緣才能延續更多的善循環。
「因緣具足」不只是佛法義理,也是生活中最真切的體會。每一次遇見與成就,都是內因與外緣交織的結果。(攝影:蔡淑婉)
現在的我更能把握當下,把握每一分因緣,學著將壞緣轉化成好緣。正如上人所說:「人若常存善解心,便可結歡喜緣。」願我以善解與感恩的心,迎接生命中的所有相遇,在因緣具足中與眾人一同耕耘、共同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