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鄉印記──三度造訪菩提迦耶心情筆記

0觀看次
A- A+

文.李良實

我從未想過,世界上竟有一個地方,能讓我一而再,再而三地造訪,那就是佛陀證悟之地──印度菩提迦耶。這三度的造訪,對我來說不是旅遊,而是三次心靈淨化之行。

機場驚魂記

 2024年11月10日,志工李良實初次來到王舍城靈鷲山上的說法臺,其殊勝情懷難以言喻。(攝影:王忠義)

2024年11月,我懷抱著一顆朝聖者的心,出發前往菩提迦耶。誰知,剛踏上印度東部最大的加爾各答國際機場,原以為只是一次平凡的轉機手續,卻意外上了一堂不太輕鬆的「機場求生課」。

下飛機後,一切看似順利。入境審查、提領行李,每一步我都小心翼翼地按照指標前行。一行人來到候機大廳,距離轉機時間尚早,大家便坐在椅子上休息。等候的時間總是漫長且乏味,恰逢印度排燈節,機場外五光十色的燈光吸引了我。

看著其他旅人陸續穿過一扇自動門走到外頭,在好奇心驅使下,我也跟著走了出去,卻不知「麻煩」正要開始。

印度迦爾各答國際機場的裝置藝術。(攝影:李良實) 

走出那扇門後,我才驚覺,自己已走到機場外。更糟的是,那扇門竟是單向出口,一旦離開,就無法返回原本與同伴們休息的待機區。當下,心裡頓時有些慌了。

我試著向門口的警察解釋狀況,但語言與規定的雙重障礙,讓一切變得不那麼容易。這才深刻體會到,在國際機場,一旦入境,便意味著正式踏出機場的控制範圍。哪怕只是一場誤會,想要回頭,也是困難重重。

經過一番溝通與等待,在一位機場工作人員的協助下,我終於得以從入境大門重新辦理必要程序,回到候機室與同伴們會合。

雖然這段插曲略顯狼狽,所幸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。但那分初訪印度時,夾雜著陌生與微妙焦慮的情緒,讓我至今仍印象深刻。這次的意外雖然小,其實也是一種提醒──在異國的每一步,都得再多一分留心。

大覺寺 菩提樹下的奇遇

2024年11月3日,李良實(第二位)第一次來到菩提迦耶、第一次在摩訶菩提寺跟著新馬志工經行。(攝影:王忠義)

2024年11月3日,是我第一次來到菩提迦耶,也是我第一次站在摩訶菩提寺前。跟著師兄姊們一起行佛門禮儀(禮佛問訊)後,我們繞佛繞法,一步步來到傳說中佛陀於樹下證悟的菩提樹。

那不只是一棵平凡的樹,它見證了歷史,更是無數人心中靈性的歸屬。我們一行人靜坐樹下,念誦著《無量義經》。樹上的菩提葉隨風而舞,那一刻,我心裡想著:「若能拾得一片落葉,是否就像拾得一點佛陀的智慧?」這個念頭才剛升起,一片菩提葉便恰巧飄落在我面前。

菩提葉片薄而輕,卻有一種奇妙的重量。它的脈絡清晰、形狀圓潤, 尾端自然下垂,像一滴即將墜落的淚珠。(攝影:李良實)

那時正值11月,明明不是菩提樹落葉的季節。說時遲那時快,忘了還在誦經,我彎下身,用雙手小心地捧起它,彷彿捧著某種不可褻瀆的珍寶。那葉片薄而輕,卻帶著一分奇妙的重量。它的脈絡清晰、形狀圓潤,尾端自然垂落,像一滴即將墜落的淚珠。

也許對許多人來說,拾到一片落葉再平常不過,但在那個當下,我心中泛起一股無法言語的感動。它彷彿在告訴我,「覺悟不是遠方的神話,而是每個當下都能拾起的心念。」

那天,我將那片菩提葉夾進筆記本中,並非作為紀念品收藏,而是想提醒自己,修行並非尋求奇蹟,而是練習在每一次呼吸、每一次停下腳步時,都能保持覺察與敬意。也因為這樣,讓我與菩提迦耶結下好因緣。

難行能行的感動

李良實(右一)參與每月慈善日的發放。(攝影:王忠義)

來到菩提迦耶,無法不提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佛國團隊志工。當上人提及要回饋佛國(尼泊爾、印度)時,他們毫不遲疑地承擔起這分使命,毫無怨尤。如果不是因為承擔影像記錄來到菩提迦耶,我也只能從電視畫面上得知這些訊息,無法真正體會其中的困難與艱辛。

就以五大目標中的「五零計畫」(零酗酒、零乞討、零葷食、零輟學、零拉圾)為例,看似簡單任務,實際執行起來一點也不容易。我曾親眼目睹一位名叫蘇倫達爾(Surendra Manjhi)的鄉親,他一旦喝酒便會鬧事、施暴,不僅讓老婆小孩心生畏懼,更成為街訪鄰居排斥的對象。甚至多方投訴到政府單位,不讓他住在村子裡。

但是,團隊的志工始終沒有放棄他,志工以上人的法為依循,協助他戒除酒癮,也因此改變了他的家庭。如今,他不僅積極參與每月的慈善訪視與發放,更難能可貴的是,他也開始參加見習培訓。

2024年11月6日印度太陽神節,本土志工馬漢邀請海外志工前往家中一起慶祝神聖節日。馬漢的母親(右)在李良實(左)的額頭上點上硃砂紅痣,象徵祝福之意。(攝影:王忠義)

新馬佛國團隊與當地非政府組織合作,深入低種姓社區,開辦基礎教育課程、衛生習慣養成、女性手工藝與縫紉班、中文與英語課程,並鼓勵當地年輕人參與共修。除了提供經濟支持,團隊也在學校與寺院中推動佛法教學,幫助當地居民理解眾生平等的核心理念,慢慢改變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觀念。這樣的觀念轉變,是最根本,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。

此外,團隊也舉辦跨文化佛教交流活動,邀請當地法師住持、比丘與比丘尼,以及當地民眾一同參與誦經,不管是在摩訶菩提寺,還是靈鷲山,處處可見共修會眾的身影。

如今,《無量義經》已被翻譯成印度文,讓更多人能了解經文涵義,進而付諸實踐。這不僅讓低種姓的群體感受到被接納,更讓人看見來自新馬的佛國團隊,正用行動種下「希望的種子」。

刻在心版的生命印記

2025年5月11日凌晨四時,菩提迦耶國際僧伽學校舉行浴佛大典,已是印度第三年舉辦,李良實也第三度前往佛國記錄。(攝影:李良實)

在菩提迦耶,我用鏡頭記錄他們的故事,也見證了自己的轉變。這裡是佛陀證悟之地。2025年一月,我走過凌晨氣溫只有個位數的冷冽寒夜;五月卻又經歷中午超過攝氏四十一、二度的酷暑高溫。

感恩這片土地,讓我學會忍耐與謙卑;感恩每一位願意被拍攝、分享故事的人;更感恩一起參與的所有志工,包容我的習氣與執著,共同完成歷次的出班任務。

菩提迦耶的記錄之行,是我此生滿滿回憶的生命印記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