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陳美羿專欄】監獄之行(二)

0觀看次
A- A+

文.陳美羿

位於山坡的基隆監獄空間有限,無法設置工場,目前收容309位刑期較短的男性收容人。(圖片來源:陳美羿提供)

6月18日,慈濟捐贈電視給監獄之行,來到台灣最北端的基隆。九點多,台北、宜蘭及基隆當地志工22人陸續到達。

「基隆監獄面積狹小,又位在山坡上,所以無法設置工場。目前收容309人,全部是刑期較短的男眾。」黃正勇典獄長在辦公室接待志工,並說明監獄概況。

「受刑人幾乎24小時都在舍房內,簡單的手工也在舍房內做。」幾十年前,台灣推動「客廳即工廠」;在這裡是「舍房即工場」。整天都待在舍房內,天氣這麼熱,要很「勘忍」喔。

黃正勇典獄長(右二)介紹基隆監獄概況。(圖片來源:陳美羿提供)

基隆監獄依山而建,要爬很多樓梯,經過很多道鐵門。不知走了多久,「登高」到了一座禮堂,裡面坐了許多「同學」。

十點整,捐贈典禮開始。典獄長致詞:「特別感謝慈濟基金會,長期以來對基隆監獄的關懷,因為大家生活都在一個小小的舍房內,有了電視,不僅讓收容人拓展視野,也希望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功能。」

「感謝慈濟基隆志工團隊疫情過後,再度進入基隆監獄推動教化工作,成立讀書會。參加讀書會的『同學』只有五個人,志工卻來了七、八位。」典獄長表示要鼓勵更多人參加。「以後我們要舉辦觀賞大愛電視的心得寫作比賽,請慈濟師兄師姊當評審。」此話一出,立刻博得熱烈的掌聲。

于東玫總監期許大愛電視成為「同學」接軌世界的窗口,透過戲劇見證人間美善,透過節目淨化心靈。(圖片來源:陳美羿提供)

大愛電視募心募愛室于東玫總監期許,大愛電視提供「同學」與世界接軌的機會,期望透過戲劇見證人間美善,透過節目淨化心靈。「大愛無國界,大愛節目中,可以看見慈濟幫助的人,不分種族、宗教、膚色。在其他國家幫他們蓋教堂、清真堂......」沈秀娟代表志工分享。

最後,「同學」代表是一位年長的阿立(化名)。他的發言,實在教人動容,態度真誠懇切,文采斐然,我無法摘錄一二。經取得複印本,將全文附錄於後,分享給大家。

黃正勇典獄長(中)陪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一行人,參觀已安裝電視的舍房,了解受刑人收看情形。(圖片來源:基隆監獄提供)

小小的「忠」舍裡,周邊是上下舖的單人床,八位「同學」們坐在舍房中間位置,一起觀賞電視節目,播放的是大愛頻道。

「不是在裡面做手工嗎?這麼小,怎麼做?」

「這間叫『小單位』,他們負責打掃環境,不做手工。」典獄長說。

來到「孝」舍,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房間。中間一條走道,兩邊是木板大通鋪。房間裡掛滿了「同學」的衣服。

「孝」舍內設有木板大通鋪,走道兩側掛滿「同學」的衣物,也是一處製作手工紙袋的工作空間。(圖片來源:大愛新聞擷取畫面)

「這一間,住20個人。」監所工作人員說:「這裡也是他們做手工的地方。」

「做什麼樣的手工?」

「紙袋子,百貨公司或一般商店提供給客人的紙提袋。」

噢!那真的就是純做手工啦。如果可以在監獄期間,學烹飪、烘焙、木工......出獄之後,有一技之長,謀生就會比較容易。

志工沈秀娟表示,宜蘭監獄和羅東聖母醫院合作開辦「照服員培訓班」,讓受刑人經專業訓練與實習,通過筆試與術科考試後,取得合格照服員證照。(圖片來源:陳美羿提供)

沈秀娟多年關懷宜蘭監獄,她說:「去年開始,宜蘭監獄和羅東聖母醫院合作開辦『照服員』培訓班。受刑人經過專業訓練,實習。再經過筆試、技術考試等,可以拿到合格照服員的證照。」

「有一次,我帶媽媽去醫院,聽到有人叫我,原來那個人是出獄後,憑證照到醫院擔任照服員。」沈秀娟欣慰地說。

在高齡社會的今天,專業的照服員是很稀缺的。受刑人在服刑期間,可以取得證照,或許就多了找到工作的機會。


附錄:「同學」代表阿立的發言:

年長的「同學」阿立(化名)發言真誠懇切,令人深受感動。(圖片來源:大愛新聞擷取畫面)

在這裡每個人都有故事,今天我就來談談我的故事。

去年9月的某一天, 我穿著鐵鞋、拄著拐杖,離開70年來熟悉的環境,來到完全陌生的團體生活。

經歷過一段無助的日子,每天睜開眼,又是個悲喜的一天。心靈乾涸欲死,卻仍設法適應單調的環境,以及不時出現的shock。

不斷挑戰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,不由得想:這樣的日子,還要多久才會到盡頭?又或者何時才能離開這個迴圈?

受刑人曾歷經無助的歲月,不斷掙扎於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,心中不禁疑問: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會結束?又何時才能走出這個循環?(攝影:張泰元)

當下的挫敗、疲憊和絶望感,猶如渦漩攫住我。正要溺斃崩潰的時候,負責教區的主任建議我參加監所主辦的課程。在教化科老師專業的引薦下,我報名參加了「慈濟讀書會 」。

初始,其實也沒有什麼期待,就當作業之餘,換個環境,走走「好漢坡」,轉換心情而已。

誰知,從第一堂課開始,慈濟的師兄師姊準備了豐富的影像素材資料,以聽得懂、行得通、做得到、順天理;以合乎世間常理的敘事方式,融合現代的人間事項,善導回歸清淨無染的本性,以權巧方便之法來觀機逗教。

阿立(化名)文采斐然,字字真切,真摯分享參與慈濟讀書會的心得。(圖片來源:大愛新聞擷取畫面)

適應眾生根基,與社會需要。於世間度化眾生,行菩薩道,真實把握佛法精髓,使眾生於法自在、發菩提心。我不禁問,慈濟是以何種精神及心態,以何種力量及信念,持志不退,得能數十年如一日,為人群付出,成就真實功德。

證嚴上人及所有慈濟人,以悲天憫人之宗教家胸懷,秉持「佛法生活化,菩薩人間化」之理念,漸次開展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人文,以及國際賑災、骨髓捐贈、環保、社區志工之四大志業、八大法印,落實佛法於生活中。更深入社會低層,社會暗區,帶動付出無求,同時感恩之風氣,達到「淨化人心、祥和社會、天下無災難」之人間淨土目標。

慈濟人以貼近人心的關懷,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,溫暖不燙傷,共同編織佛陀智慧的錦織。(攝影:張泰元)

慈濟人帶給無數人激勵與療癒的力量,正因為貼近人心,才能釋放不燙傷的溫暖,共同編織出佛陀智慧的錦緞。

半年來的課程,慈濟讀書會讓我體悟「回歸本心」。一種與時間悠然共處的心境,一種接納與包容的生活哲理。觀天地萬物,不為形象所繫,不為執念所累。在躁動的塵囂中拂去我執,戒斷煩惱,面對人生的成住壞空,明心見性,學習看待人生不同階段的問題。

放下自己的執念而釋懷,不再糾結於未盡公平的主觀感受。以勇於割捨的智慧和勇氣,支持自己轉念與放下,而不是放棄。察覺此時此地的心情,幫助自己活在現在。

慈濟捐贈基隆監獄38台寬螢幕液晶顯示器,願大愛清流潤心田,助「同學」滌垢迎新生。(圖片來源:陳美羿提供)

此刻的我,沒辦法解決任何問題,但可以跟問題好好待在一起。我開始接受現況,就是這樣子,從此岸到彼岸;抵達的那一刻,亦是全新的出發。

我以一句《金剛經》的偈語,作為感言的總結:「試問嶺南應不好?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。」它道出此時此刻我的心境,與同學們分享。

今天慈濟的大愛又關懷我們全體收容人,贈送38台寬螢幕液晶顯示器給基隆監獄。感恩慈濟人對社會的奉獻與付出。

同學們!讓我們一起向在座所有的慈濟師兄師姊,真心地、大聲地說出:「謝謝您們,感恩您們!」


一個擁抱代表家人的不離不棄,社會的溫馨讓受刑人有了自新的機會。(攝影:游錫璋)

以上,是受刑人「同學」代表的發言,令人激賞啊!不過,《金剛經》有「試問嶺南應不好?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」嗎?

上網一查,果然張「同學」搞錯了,應該是蘇東坡寫的《定風波》。「常羨人間琢玉郎,天應乞與點酥娘。盡道清歌傳皓齒,風起,雪飛炎海變清涼。萬里歸來顏愈少,微笑,笑時猶帶嶺梅香。試問嶺南應不好,卻道:此心安處是吾鄉。」

是的,心安住的地方,就是家鄉。

苗栗縣政府與慈濟基金會共同舉辦「無毒有我」特映會教育宣導活動,並邀請主角蔡天勝師兄(左)和林朝清師兄到場現身說法,分享戒毒歷程。(2010/10/06;攝影:徐明江)

「我們沒辦法常來陪伴受刑人,但是打開電視,上人天天都會進來。或許上人的一句話攝受入心,就是翻轉人生的契機。」這是沈秀娟常常說的。

過去吸毒、販毒,現在是榮獲「全國反毒宣導有功人員」的蔡天勝說:「有位被判重刑的大姊,本來是很剛強的人。看了大愛一段時間後,天天期待每天晚上7點45分的『人間菩提』。她告訴我,聆聽上人的開示,她是跪著聽的。」

那位大姊現在茹素,每月捐郵票,當慈濟會員;她還在監獄裡,鼓勵大家看大愛節目,也幫忙勸募郵票。蔡天勝說:「大愛電視,讓她改變很多、很多。」

受刑人無論因何入獄,在服刑期間都應面對現實、省思過去,把握時間學習成長。(攝影:張泰元)

在裡面的受刑人,或許是真真做錯了事;或許是無心而誤觸法網;也或是「代罪」或「蒙冤」。總之,在獄期間不管多長,都要面對現實,省思過去的言行,把握時間,學習一技之長。有電視就收看優質的節目,薰習久了,行善止惡,命運就會翻轉。

最後,僅以上人的開示,虔誠祝福大家:「不怕錯,只怕不改過。」「有錯要認錯,還要不貳過;要懺悔,懺悔即清淨。」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