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陳美羿專欄】監獄之行(一)

0觀看次
A- A+

文圖.陳美羿

 因慈濟捐贈電視,陳美羿師姊應邀前往花蓮監獄,作為觀禮來賓,難得一見受刑人舍房。

最近半個月內,我應魏錦霓師姊之邀,先後去了花蓮和基隆兩所監獄。因為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捐贈電視機給受刑人,我們作為觀禮來賓,所以才有機會「入獄」,並且一窺一般人難得一見的受刑人舍房。

從2019年開始迄今,慈濟已捐贈將近五百台電視給監獄。追溯緣起,就要談到在各矯正機構「來來去去」的沈秀娟。她不是受刑人,而是宜蘭地區的慈濟委員,多年來投入監獄關懷的志工。

她發現,監獄教誨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。「受刑人出獄後,改過向善的,百分之九十......」她頓了一下:「很難。」聽到她的話,一愣!想笑,又笑不出來,反而是驚愕與無奈。「所以我想,如果可以給他們看大愛電視,有上人的開示、大愛劇場,或許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功能。」

沈秀娟師姊(右側後二)長年投入監所關懷,盼透過大愛電視的播映,讓上人開示與劇場故事潛移默化,啟發受刑人向善之心。

於是,沈秀娟找到熟識的宜蘭監獄教化科周軒立科長,請他收看大愛電視一個星期,了解大愛電視節目的純淨、「有機」與教化功能。經周軒立科長的肯定與典獄長的同意,慈濟在2019年率先捐贈60台電視給宜蘭女監、花蓮看守所12台。爾後,當年的大愛電視台葉樹姍副執行長得知此事後,發起同仁捐款,募集了40台電視,捐贈給花蓮監獄、基隆看守所10台、基隆監獄22台、台北監獄200台。

「經過六年,電視老舊了、壞了,所以為他們更新。」沈秀娟說:「今年送的是43吋的液晶電視,更大、更清晰。」消息一出,大家慷慨解囊,共襄盛舉。其中魏錦霓師姊更是大力護持,出錢又出力。今年三月分別捐贈宜蘭女監60台、少觀所10台;六月再捐贈花蓮監獄32台、基隆監獄38台。

6月5日,花蓮監獄派警備車前往火車站接駁,十多位來自台北、宜蘭與花蓮的慈濟志工齊聚參與捐贈活動。

花蓮監獄位於花蓮縣吉安鄉。6月5日當天,獄方派了一輛警備車到火車站接慈濟人。有來自台北、宜蘭、花蓮等地的十多位志工,人文中心品牌長林天來則自行開車前往。

在典獄長室,黃敬謀典獄長向大家介紹,花蓮監獄的核定容額是1530人,但當日在監1630人,超收了一百人。「大多是重刑犯,無期徒刑或刑期很長的。」這番話聽得令人難過。

典獄長又說:「收容人最多犯的是毒品罪,還有就是詐欺、殺人、竊盜、妨害性自主罪......」聽得更難過。「監所裡還有三個小朋友,是隨母入監......」

天哪!這完全不是一般人有過的生活經驗,和常人幾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。幸好,很快就來到大禮堂,進入捐贈典禮階段。

黃敬謀典獄長(左)向人文中心品牌長林天來介紹花蓮監獄。

在典獄長、林天來、沈秀娟致詞之後,有兩位「同學」代表發言。

「感恩慈濟捐贈電視,在一成不變的刑獄生活中,讓身心靈有了紓壓釋放......」

「每晚期待的,無非是觀賞大愛台的電視劇,從故事的內容,總能給我們一些啟示。我們會好好珍惜。」

「在大愛劇的故事中,我會不斷審視我自己,想到在外辛勞受苦的家人和孩子,不禁會偷偷流淚,這是我前所未有的心境。」

「受刑的日子很苦、很無奈,但有你們一路的關愛,幸福卻更多......」

粉紅色上衣和短褲,女監的受刑人很多是年輕的面孔。願大愛清流穿越高牆而來,協助她們反思,給一線希望之光。

 女監舍房空間寬敞,設有五張上下舖木床,床底擺放塑膠箱,牆邊櫃子整齊收納,環境井然有序。

走進女監的舍房,偌大的空間,擺著五張上下舖的木床,床鋪比一般的單人床略小。床底下有放置私人用品的塑膠箱,一邊的牆上,也有一格格的櫃子,物品擺放相當整潔。

我看了覺得很熟悉、親切,因為和我就讀師範學校的時候,住校的宿舍幾乎一模一樣,只不過我們床底下放的是臉盆。典獄長說:「因為超收,這間住了12個人,所以有兩個人打地鋪。」

進門右手邊,有一個小區塊,設置了馬桶和洗手台。但是她們沐浴是在工場的淋浴間,這裡只供梳洗和上廁所。

看見電風扇搖頭晃腦地,有人到處尋找:「沒有冷氣嗎?」答案當然是沒有。

壁掛電視的施作,由男性「同學」負責,原來受刑人來自各行各業,什麼專長的人都有。

電視在鐵窗內,宛如另開一扇窗,讓受刑人可以望向窗外的世界,因為大愛台提供的都是純淨、無污染的美好世界。

壁掛電視由男監「同學」親自施作,受刑人來自各行各業,技藝專長一應俱全。 

下了樓,我們看到一個幼兒,由嬌小清秀的媽媽抱著,腳上穿了一雙「客製化」的小小藍白拖,非常可愛。

「來!阿媽抱抱......」志工伸出手去,作勢要抱。

娃娃害羞,急忙把頭埋進媽媽懷裡,大家都笑了起來。

「來!阿公抱抱!」副典獄長一伸手,娃娃立刻撲過去。圍觀的眾人,忍不住拍起手來。「因為副座常常會拿香蕉給他吃,很熟。」獄所的工作人員說。

「隨母入監」的孩子是被大家疼愛的。典獄長還說他們幾乎有「次文化」,就是看見監所人員,也會行舉手禮。

五月是母親節充滿感恩的月份,慈濟志工與慈青及慈濟大學同學,一行人來到花蓮監獄附設女監,為女受刑人舉辦母親節活動。(攝影:薛崑城)

「孩子進來時是八個月,現在是一歲九個月。」「媽媽」說:「我快要假釋了。」受刑人的子女隨母入監,最多至滿三歲為止,如果還是沒有親友照顧或寄養,可以再延半年。三歲半之後,一定得「出獄」,由社福機構安置。

第一次知道,監獄裡還有育嬰室,讓幼兒有媽媽照顧。在鐵窗內,還可以維持親子關係,真是德政啊!

沒有人問那位媽媽為什麼坐牢?揮別那對母子,並給予深深的祝福,希望媽媽回歸社會後,可以建立信心,勇敢面對新生活,也祝福孩子,快樂健康的長大。

 烹飪教室寬敞明亮,約20位「同學」身穿白圍裙學習中式料理,餐檯上擺滿色香味俱全的成果菜餚。

花蓮監獄占地廣闊,設立許多工場,作業科輔導受刑人參加自己適合的項目。學得一技之長,出獄後有謀生的技能,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收入。典獄長說:「有人努力工作,甚至一個月可以賺到上萬元以上。」

花蓮監獄也有一間小小的「慈濟閱讀書軒」。當天裡面有兩個人在談話,外人不便進去打擾。這樣一個舒適優雅的小空間,提供懇談、諮商,是一個理想的場地。

接著參觀工場。首先先到烹飪教室,廚房寬敞明亮,有教學的師傅,也有大約20位「同學」。每個人穿著白圍裙,戴著帽子和口罩,拿著大杓子和鍋鏟,學習中式料理。餐檯上已經擺了二十多盤成品,有菜、也有湯。

木工組、烘焙組,好像也有噴漆組......印象最深刻的,是一間教室門上懸掛著「初英花馢」。最後那個字不是「香」部,是「食」部。沒有進去看,不知道是做什麼的?但是聽到一位工作人員說:「『花馢』和『花監』,字音相同......」

教室門上掛著「初英花馢」字樣,最後一字為「食」部非「香」部,引人好奇。一旁工作人員輕聲說:「『花馢』與『花監』同音。」

最後參觀花監的作品展示館。其中的小木作、大理石工藝品......都是受刑人的手作,標價販賣。「剛出爐的綠豆冰糕,請大家嚐嚐。」應該也是花監新研發的產品。品嚐後,志工們紛紛訂購冰糕和剝皮辣椒。

監獄裡人多,提供工作機會給他們,發展出特色。像屏東監獄的醬油,品質好,有口皆碑,就盛名遠播,供不應求。

「出了這道門,請用微笑,迎接你的人生」,這是離開監獄時,經過一道又一道鐵門,最後一道門上寫的幾個字。我在心裡微笑,因為屢次上網找相關資料,我打「花監」,老是跑出「花間」。我喜歡「花間」這兩個字,宛如眼前繁花似錦,行走其間,花香襲來,令人陶醉。而李白的「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」,更給人無限嚮往。如果從「花監」出去,走進「花間」,真是新人生的開始,當然要微笑以對。

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知錯能改,則善莫大焉。受刑人出來後,希望家人、社會接納、包容、鼓勵。可以找到工作,養家活口,不要再「掉下去」。

 最後一道鐵門上寫著:「出了這道門,請用微笑,迎接你的人生。」從「花監」走向「花間」,如詩如畫,是嶄新人生的起點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