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.許愷玹
2025年7月1日,是上人自台中南下行腳,前往高雄的日子。(攝影:周幸弘)
2025年7月1日,是上人自台中南下行腳至高雄的日子。濁水溪以南的區域屬於大林慈濟醫院的醫療責任範圍,由大林慈院醫療團隊負責隨行守護隨師團隊的健康。
那天早晨,我站在大林慈濟醫院宿舍門口對面等待,只見人文室的葉璧禎主任駕著車抵達宿舍,卸下幾樣物品後,又匆忙開車離去,換取九人座的公務車。
這日值班的隨師護理師是急診部的李雅玲,她協助璧禎師姑一同整理即將帶往高雄的物品,包括各種簡易醫材,以及幾箱由中醫科、人文室志工組用心準備的保養用結緣品。
大林慈院醫療團隊懷著虔誠心情,迎接上人車駕的到來。(圖片來源:葉璧禎提供)
此行從大林慈院出發的有蔡任弼主任、李雅玲護理師與我。途中,我們先在嘉義交流道下接上李宜恭部長,同時吳漢文師兄也從嘉義慈濟診所接來剛看完診的賴俊良副院長,讓我們免去進入市區繞行的時間。
一行人浩浩蕩蕩前往高雄靜思堂,車上交流互動不斷,氣氛融洽。旅途中,還穿插著璧禎師姑開著擴音接電話的聲音,節奏緊湊卻井然有序。就這樣,我們順利比上人的車駕略早一步抵達。
高雄靜思堂擠滿等待迎接上人的慈濟人,在呂美雲老師的帶領下,大家反覆練習接駕流程。(攝影:周幸弘)
高雄靜思堂早已擠滿期待迎接上人的慈濟人,大家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接駕時的流程。由於我身材不高,無法越過人群看見前方的帶領者,但熟悉的聲音讓我立刻認出是高雄線上讀書會的呂美雲老師。她那充滿活力與親切的嗓音,是許多慈濟人熟悉的存在。我的女兒曾笑稱美雲老師是「遠古神獸般的存在」,因為她的熱情與正能量,總能輕易帶動現場的每一個人。
出門就是一個團隊,分工合作、默契十足。璧禎師姑忙著停車與搬運結緣品時,賴副院長、李部長與雅玲護理師已將醫材送上七樓;蔡主任則被法親攔下,開始提供醫療諮詢與衛教。雖然我沒有具體任務,便走進走出留意上人的車隊是否抵達,心中自我安慰,這也是一種參與。
蔡任弼主任(左)一抵達高雄靜思堂,隨即投入醫療諮詢與衛教服務。(圖片來源:葉璧禎提供)
當眾人齊向上人頂禮時,那分虔誠的心意在現場凝聚成一股溫熱的感動。歡喜與敬愛交織,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句迎接的話語,都是靜思弟子們內心的真誠流露。
中午時分,林俊龍執行長與大家同桌用膳,下午則有林媽媽陪伴。醫療志業團隊在隨師行腳中,總能感受到滿滿的溫馨。
午膳時,我見到了慈大醫學系第二屆吳宗憲醫師的母親──吳林秀娟師姊;在座談會上,又聽到第一屆王佐輔醫師的母親高錦師姊的分享。蔡主任特別有感觸,因為這兩位醫師曾是他的同窗與學弟。
中午與林俊龍執行長同桌用餐,下午有林媽媽(右)陪伴,隨師醫療團隊倍感溫馨。(圖片來源:葉璧禎提供)
與大愛廣播電台主持人林美蘭師姊聊天時,得知她的同修任教於慈大附中。多年前,他們曾是上人親自福證的第一梯新人之一。那梯次共有六對新人,幾乎都在志業體服務,雖然彼此相識與結合的時間不同,卻都在同一天接受上人福證。我認為,這正是因為他們懂得把握因緣,比起精挑細選日期與時辰,並且配合當時常需外出行腳的上人,他們更選擇當個體貼的好弟子,就在精舍路跑的當天請上人福證。
我第一次聽到「福證」這個詞,才知道它是佛教中證婚的說法。對於身為文字志工的我而言,這又是一段值得記錄的慈濟歷史。
慈同師姊笑說,蔡主任像回娘家的女婿,提著岳母準備的大包小包回家。(圖片來源:許愷玹提供)
傍晚用餐時,璧禎師姑告訴大家,回程會先繞道岡山,送一位慈同師姊回家。師姊一路笑容滿面,看到蔡主任雙手提滿上人與師父們送的大包小包,開心地說,那畫面像極了女婿回娘家,被岳母準備好滿滿的東西送上車一般。
這樣的形容讓大家會心一笑。確實,上人與師父們總是擔心弟子們吃不飽、拿不夠,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愛與關懷。有上人的地方,就有家的感覺。
回程的路上,慈同師姊(右)與我們同行。(圖片來源:葉璧禎提供)
回到大林慈院時,已近晚上九點。大家互道晚安時,不免擔心璧禎師姑,她全天奔波,既當司機又負責聯繫安排,更細心留意每一位的需要。賴副關切地建議她不如在醫院休息,免得夜間返家過於疲憊,但她仍堅持送完大家後才踏上歸途。
每一次行腳隨行,我都有新的「學」習與「覺」悟。我們跟隨上人走過的,不只是地理的距離,更是菩薩道上共修共行的緣。這分同行的溫度,將在心中長久不散,化為菩薩道前行路上的力量與資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