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宗教 展大愛 勤精進

0觀看次
A- A+

文.劉雲雀(花蓮)

正德補校創立於1984年,為服刑同學提供學習機會,透過生命教育與品德素養的培育,幫助他們以知識重塑人生,找回自我價值與正向心境。(攝影:薛崑城)

開學第一天,我來到正德補校授課;這是花蓮監獄教化科為受刑人所開設的國、高中課程,讓他們有機會領到同等學力畢業證書。

在上課前的敬禮後,一位同學說:「慈濟再不來,(我們)都要變基督徒了。」

我好奇地問:「怎麼說呢?」

同學回答:「寒假期間,基督教傳教士幾乎每天都來宣教,結果很多人都受洗了!」

我說:「很好呀!有信仰總比沒有信仰好,不管信仰什麼宗教都好!」

什麼是宗教?證嚴法師曾說:「『宗』是生命的宗旨;『教』是生活的教育。」人人都需要人生的宗旨,也離不開生活的教育,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宗教觀念,無論是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佛教。

慈濟的慈善志業遍及136個國家地區,超越宗教與種族,以慈悲與利他實踐共榮,讓差異不再是阻隔,而是融合的契機。(攝影:趙水源)

我第一次參加慈濟教聯會營隊時,在花蓮慈濟醫院的門診大廳聽到《哈雷路亞》與《奇異恩典》的歌聲時,讓沒有受洗卻喜歡上教堂的我,感到既親切又驚訝!慈濟是佛教團體,怎麼會在這裡聽到聖歌呢?

後來才明白,這樣的安排是體貼、尊重花蓮許多信奉天主或基督教的原住民,當他們來醫院看病時,聖歌能讓他們得信靠,心不慌亂。這正是促成我留在慈濟菩薩道上,學佛修行的原因之一。

往後漸漸得知,花蓮慈院前院長陳英和醫師和慈濟大學方菊雄前校長,他們都是基督徒。此外,醫院與學校的醫師、教師、職工中,也有許多基督徒。慈濟人中,甚至還有回教徒等不同的宗教信仰。

胡光中師兄(右)跨越信仰與語言,與當地神父攜手援助敘利亞與烏克蘭難民,展現宗教融合的大愛。(攝影:林裴菲)

從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的身上,便可以看到宗教融合所發揮的大愛。敘利亞內戰和烏克蘭戰爭,許多逃難的難民;胡光中師兄是穆斯林,能說中文、英文和土耳其語,當地神父則使用波蘭語,即使語言不同,卻沒有隔閡,彼此合作援助難民。

上人說,不管是仁愛、博愛、大愛,都是清淨無私的愛。感恩人人有共同的愛心,能以慈悲利他的心念,幫助他人脫離苦難。現今社會紛亂,天災人禍頻傳,期許大家能夠凝聚各個宗教的大愛,讓世界更加祥和、平安。

一如2025年3月份第700期《慈濟》月刊扉頁上,證嚴上人的靜思晨語,標題為「大愛滿人間」,其中寫道:「共惡業,災難起;共善業,災難弭;念無常,敬天地;心祥和,福祿聚;行正道,耘福田;匯愛心,膚苦難;跨宗教,展大愛;度眾生,不停息。」

仁愛、博愛、大愛,都是清淨無私的愛。在這紛亂的世界中,讓我們攜手以慈悲與利他的心,凝聚各宗教的大愛,共同為世界帶來祥和與平安。(攝影:王孟專)

兩星期後,我問一位受洗的同學,心境與先前沒有信仰時有何不同?他答道:「不一樣!雖然選擇來正德補校讀書,但內心仍是迷惘,也無法靜下來。有了信仰後,心沉靜,腳踏實地多了,比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。」

我回:「從您的表情,可以讀出有在聽課和思索了!」

他釋放出自信驕喜的神情。這就是:信為道源功德母,也是信仰的力量。

有位學生回應我,每讀完一段聖經後,幾個人會一起分享心得和經驗,亦如慈濟的讀書會,聽了佛法、了解佛法後,就要去實踐,並也能對人分享,這樣記憶才最深刻。

我向學生說,我也要做到學習佛法的四要──「聽法」後能夠「力行」,同時對人「說法」,帶動他人一起「做到」,這就是精進。

在讀書會中,透過彼此的討論與實踐,讓信仰與學習深入人心,這便是學習佛法的四要。(攝影:李玉如)

在正德補校的教學路上,有心就不難,能將專業科目與慈濟宗融合,就能跨宗教,展大愛。

我期勉自己,度眾生不停息,並時刻提醒自己也是眾生的一部分,時時要自度度人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