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無量義經偈頌講述》書摘分享:修行者貪財否?

0觀看次
A- A+

文.顏莉

修行者如樹木,不貪財、不爭名、不奪利,無論環境如何變化,依舊堅定生長,保持簡樸與內心清淨。(攝影:周幸弘)

修行者有貪財否?沒有。

既然要修行,就要守在清貧,看財與利比較淡些。那麼,名與權呢?修行當然是不爭名、不奪利,不過更微細的權呢?

什麼是權?「我說的對,你要照著我說的去做」、「我有權利管理」、「我有權利這麼做」。大家自己檢討看看,自己不爭名、不爭利,但是否有爭權?

不要說你們,就連我最近為了四川地震或緬甸風災,每天都在指揮中心聽同仁匯報,如何救災、方向怎麼走?報告結束後,我就會說「應該這麼做」、「你叫他這麼做」,這是不是權呢?雖然我的人不在現場,不過我從媒體看到、了解當地的事情,認為應該這樣做。

緊急時刻需要果斷決策,然而事後的懺悔與反省,能讓心靈清淨、圓滿人事。以慈悲與智慧引導行動,懷抱寬廣心胸,繼續為眾生服務。(攝影:江展楠)

有時,我跟他們說了之後,也會自省:「我是不是在施權、施壓力呢?」自己也會覺得應該懺悔。不過,這種時候,我若不做決斷,有誰可以做?聽你的對嗎?聽他的對嗎?這時候,還是需要「這樣做,就對了」的果斷。所以說,誰不會犯?誰又不需懺悔?

佛陀悲憫大地眾生,所以他要「以悲導智」。眾生就是凡夫,凡夫愚癡,不斷造業。佛陀為度眾生,設立許多方便法門,讓眾生造業之後有機會懺悔。懺悔即清淨,懺悔就能繼續修行,為人群服務,行菩薩道。

所以,很多時候不是「非聽我的不可」,而是在緊急時候,你聽我的;之後我聽你的。「你這樣做也沒有錯,若有人講話,我來負責。」平時可以如此圓滿人事的道理,就是心寬。


靜思人文出版處,用好書與您結好緣,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:

靜思網路書軒:
https://store.jingsi.com/products/018abe6e-bbd7-4347-aa72-b3219a9d5758

HYREAD電子書店:
https://ebook.hyread.com.tw/bookDetail.jsp?id=344274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