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文.陳美羿
為了援助0403花蓮大地震,慈濟志工各司其職包粽子義賣。
關渡五月天,靜思堂喜氣洋洋,一大群人各司其職,忙得不亦樂乎,為的是要包粽子義賣,預計三天包一萬兩千顆,義賣善款全數捐助0403花蓮大地震。
大家都說,一連三天,不只是志工的「活動」,更是一場殊勝的「法會」。幸運的是,我和筆耕志工郭寶瑛,這天也應邀參加這場「法會」。
精緻典雅的墨綠色提袋,搭配一顆紅色包有艾草的「香包素粽」,是義賣活動的一大亮點。
「千情萬粽,眾串合心」是這次的義賣主題。精緻典雅的墨綠色提袋,是關渡志玄文教基金會所特別設計,提把上還有一顆紅色的「粽子」,裡面包的是「艾草」。墨綠袋子裡有防油紙盒,大袋子裝二十顆粽子,小袋子可以裝十顆。袋子裡是香噴噴的可口素粽,外面是可供攜帶珍藏的「香包素粽」。
這次主辦包粽義賣的靈魂人物,非「三姊」莫屬。「三姊」,就是魏錦霓,郭寶瑛寫魏錦霓的「傳家寶」,有一段:在天津,大家叫她「三姊」;到上海,慈濟人也叫「三姊」;回來到臺灣,還是「三姊」。
靈魂人物魏錦霓(左三)當天巧逢生日,大夥兒為她準備三層大蛋糕慶祝。
比起多年前在上海的「萬粽一心」,六天將近三十萬顆的粽子;這一次,三天的一萬兩千顆,算是「小意思」。
做事嚴謹的魏三姊,目前是關渡志玄烹飪班的老師。她在家先用六斤的糯米,以不同的餡料試包,經不同人試吃後,票選出最受歡迎的口味,將之等比例放大。「我們希望用粽串的精神,把慈濟人的心緊緊串聯在一起。」魏三姊說:「我們是用心的把靜思法脈的法也『包』在裡面。」
婁明慶(左)從籌備到完工,忙碌了兩個多月,對任何大小事都瞭如指掌。
志玄教育中心副總召婁明慶,前後也忙了兩個多月。她說:「包粽子的前兩天是最重要的『備料期』。」包括八十斤的老薑,洗淨、晾乾、切片、油炸,最後用薑油炒香一千兩百斤糯米,加上煮熟的一百八十斤花生,拌在一起,才成為粽子的主體。其他還有內餡五十八斤的香菇、一百三十五斤的栗子,以及素螺肉、素肉燥、素干貝絲......都要事先處理、冰存,才方便包粽子當天的作業。
深入「包粽大工程」的婁明慶如數家珍,除了先前的採購、備料、炒料、洗米、炒米......還有洗粽葉、包粽子、煮粽子,以及品管組、包裝組、出貨組、機動組、生活組......
婁明慶欣慰地說:「所有的義賣所得,沒有扣除成本,全數捐出來。所有採購的材料,包括炒料的沙拉油、胡椒粉、五香粉、紅冰糖......林林總總,都是志工隨分隨力護持,很感恩。」
慈濟關渡大家長王蔡美蓮(右)和志玄總召佘碧真是一對好搭檔。
資深志工王蔡美蓮一早就到,瞻前顧後,因為她是關渡靜思堂的大家長。有她在,大家就安心了,因為有任何問題,唯她是「問」。從加拿大返臺多年的佘碧真,走動式地隨時出現在不同地方。一會兒在包粽區關懷,一會兒坐在水槽邊洗粽葉,真是「變幻莫測」啊!
人稱「紀媽咪」的紀陳月雲,也在中午時分出現。她表示,有來自桃園區的培訓志工來參訪,她一定要來跟大家表示歡迎。
上海的美工高手徐希佳(右),極力推薦賴媛芳老菩薩,並表示她包的粽子是極品。
「希佳!」高高瘦瘦、氣質優雅的上海菩薩,一眼就認出來。去年,我和郭寶瑛應魏三姊之邀,來到彰化永靖參加「謝平安」、「吃拜拜」,和上海回來臺灣定居的二十多位志工結緣。徐希佳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位,因為她是電腦和美編的高手。
希佳說:「文惠也來了!」
任職花蓮慈院護理師的戴文惠,照個面、打個招呼——忽地,她又不見了,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。
慈幸也從高雄鳳山趕來,伏美、文艷、秀梅、麗敏、麗雯和孟仙也都來了。只要「三姊」一個訊息,「上海閔行『在臺協會』」自動集合靠攏,真是不可思議的團結啊。
腦性麻痺的少年來當剪粽葉志工,第一次拿剪刀的他顯得非常興奮。
粽葉是麻竹的葉子,寬闊厚實。先以開水燙軟,再一片片地將兩面來回刷洗三遍。經過幾道工序,確定清洗乾淨,再送到另一個平台,由志工剪去頭尾才告完成。
一位坐著輪椅的少年,由奶奶和外勞陪伴,一同參加剪粽葉。腦性麻痺的他,第一次拿剪刀顯得非常興奮。問他姓什麼?他答:「耳東陳。叫我陳小弟,要不,叫我帥哥也行!」
一句話,把大家都逗笑了。
包粽大隊都是經驗豐富的高手,並對食安採取最高規格。
雪白的粽繩,前一天經過清洗、小蘇打水煮沸、晾乾。魏三姊說:「繩子怕有漂白劑和螢光劑,所以一定要清洗乾淨,確保吃的安全。」徐希佳表示,三姊對食安採取最高規格,如果志工上完洗手間,連口罩都要換新的。
配料組非常地忙碌,每一個小碟子裡,放上花菇、素螺肉、栗子各一顆,素肉燥和素干貝絲均少許。一個大托盤可擺放十二個小碟子,這些都是粽子的精華內餡,要送到包粽組,讓包粽高手將它們包進去。
猴頭菇以手工撕成碎片後炒香,成為素的干貝絲。
包粽高手幾乎都是上了年紀的志工,大約有三十人。裝米的小鍋子上,貼著「上海慈濟」的貼紙。只見李傳旺師兄,來來回回的從大鍋將米添到小鍋中,讓包粽不致「斷炊」。
瘦瘦的吳貞惠老菩薩,已八十多歲,被魏三姊稱之為「國寶」。大家叫她「真(貞)的會(惠)」,不是「假的會」。
人群中,一位沒有穿慈濟制服的李老太太特別引人注意,原來她加入慈濟不久。她表示,小時候什麼都要做,洗衣、做飯、挑水,當然包括包粽子、做年糕。「現在市場上隨時可以買到應節的食品,年輕人都不會做了。」言下之意,有點遺憾。
八十多歲的吳貞惠(左),是魏三姊口中的「國寶」;首次包粽的李進榮(右),細心地向師姊們學習。
咦?清一色的包粽女眾中,怎麼出現一位年輕的男士?原來是負責音控的李進榮師兄,他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,溜進來共襄盛舉。
第一次包粽子的李進榮,細心地觀摩,依樣畫葫蘆,可怎麼包都不對勁。一旁的羅緣華師姊看不過去,手把手的教學,總算合格過關。他表示,上海第一次包粽子義賣時,他也有參加,只不過是拍照做紀錄,沒有下去包。所以,今天算是他的「包粽處女作」。
一千多斤的糯米用薑油炒過,加上煮得熟軟的花生,成為粽子的主體。
廖儀穎老菩薩是陳麗雯的母親,南投人的她嫁到北部來,有五個孩子。每年端午節都要包二十斤的粽子。十斤南部粽,十斤北部粽。她笑說:「孩子都傻傻的,有得吃就好,不會分南或北。」
南部粽是生米加炒熟的餡料,包好用水煮到軟Q;北部粽則是將米炒熟,包餡料後再去蒸透,口味各有千秋。
「今天的粽子,是南北綜合,糯米加花生炒香,包好餡料,用水煮。」
碩大的蒸氣鍋,一鍋可煮二十五串;計時七十分鐘,不多不少,使粽子軟糯適中。
一串十顆的粽子包好了,用推車送進廚房,在碩大的蒸氣鍋裡煮。一鍋可煮二十五串,開兩鍋,計時七十分鐘起鍋。
天哪!這天預計五千顆,要煮到幾點?眼看來不及,只好再開一鍋,時間也縮短到五十分鐘。
魏三姊不時掀開鍋蓋觀察水量,如果發現水少了,就再加開水進去,務必讓每一顆粽子都可在滾燙的水裡任意翻滾。
魏三姊尋尋覓覓,終於買到長柄鐵鉤,用來勾取煮好的滾燙粽子,方便又安全。
上午十一點,第一鍋起鍋了。魏三姊得意地展示她的秘密武器──兩個長柄的鐵鉤。要將滾燙的粽串撈起,使用長柄鐵鉤最安全。
熱騰騰的粽子,要掛起來晾涼,齋堂走道上,早已架起繩索和S勾,地板上也貼心地舖上紙板,以防粽子滴下的湯汁汙染了地板,真是設想周到啊!
接近中午時,有人持著訂單來提貨,於是包裝出貨組開始忙碌了。先是新芽班的要下課了,他們是搶頭香的一組,只是粽子還尚未完全涼透,因此未將綠色提袋完全密封。粽子一袋袋地送出去,並一一交代回去要將袋子打開,放涼了才可包起來。
煮好的粽子掛在廊道上晾涼,既整齊又誘人。
粽子一定很好吃,但是看了今天的「生產線」,覺得真是「粒粒皆辛苦」,同時也是「粒粒皆是愛」。
「看過來!看過來!」明慶師姊拿著兩顆煮熟的粽子,邊走邊展示:「這一顆太胖、這一顆太瘦......」大家看了都笑起來,果然大小差很多。笑聲中,有人低低地說:「胖的給男眾吃,瘦的給女眾吃。」
這是第一天,還有第二天、第三天。「實況轉播」,在此暫告一段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