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6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45集
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,
真如實智,斷妄惑;
一切智、道種智,二者合,故名一切種智。
一切之有為法有總、別二相,
如無常無我之相,通於一切法,故謂之總相。
如地有堅相,水有濕相,謂之別相。
一切種智,常常說真理無體、無形、無相,真理是看不到,也接觸不到。但是這個體的理,就是無處不在,道理無處不在;我們要將路的方向對準,不偏差,能夠通達到我們想要到的地方,就要很用心。
差之毫釐,就失於千里,能夠走得絲毫不偏差,就要靠智慧。我們真正凝聚這念心,方向不偏差,就理而行。就像佛陀,能夠通達諸法總相、別相,總一切相,這真如實智。
我們修行,要能回歸我們的本性,就要從真理,理理相通,每一項道理,真諦,對準方向,都沒有偏差,才能步步回歸真如實智。我們要回歸到真如,得先「斷妄惑」,分分秒秒都要去除煩惱、無明,心念要顧守得好,才不會讓外面的煩惱、無明惑給遮蓋了。
一切種智已是佛智的境界,而要到達佛智的境界,得先經過一切智、道種智,兩項合起來,叫做「一切種智」。
「一切有為法」,有總相、別相這二相,就是「如無常無我之相,通於一切法,故謂之總相」。這總相,若以有為善法,我們能夠了解的真實道理就是無常、無我。人間無常,到底這些無常、無我的相是否人人通用呢?懂道理的人就會通,不懂道理的人,對周遭漠不關心,才是真妄惑;若是知道,就會慢慢去除那分妄念、妄想。
「通於一切法」。我們的思想、思路要通;思路不通,道理絕對不會通。因此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、了解人間無常、無我這些相。
人間的道場就因為有無常,苦難什麼時候會發生?不知道。菩薩要先了解,總是眾生受苦,要用大我無私的精神,趕緊去付出。能有無我的精神,體會人間的無常,這就是菩薩。
「通於一切法,故謂之總相」,這就是法的總相。菩薩的大道場,菩薩的大精進、真精進就在此刻。因為如是法、如是行、如是體會,當然是法喜充滿,「故謂之總相」。
「如地有堅相,水有濕相,謂之別相」。若是「別」呢?就是有分別。大地是硬的,水是潮濕的;地有堅硬的性與相,水也有濕的性與相。別相就是各自有不同的形態與習性。
「一切智」,就是「謂於一切法,能知能解諸物理體總、別體相,即佛智」。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人人可成佛。至高無上的妙法,用心的人有那個因緣和心念,自然能契佛心,行大乘法。這樣的人,他就有所得、有所受。法說出去,用得到的人,就是他心中的至寶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