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靜思惟修 得法國土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6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41集

智慧能洗煩惱之垢,令無染著,
譬智慧法喻水。心性本淨,因根緣境諸過為垢;
故以智慧淨水,洗除根塵心垢,智慧力破惑闇。

「智慧能洗煩惱之垢」,人間煩惱無明,苦不堪啊!我們原來清淨的真如本性,已被一片煩惱垢穢給污染、遮蓋了。「因根緣境諸過為垢」,每天隨著外面境界,心去緣境,使得我們凡夫一直染到很多的垢穢。清淨的水就像智慧一樣,「智慧淨水洗除根塵心垢」,智慧譬如淨水,能洗滌污染垢穢,故說「洗滌根塵心垢」,洗掉我們根、塵的垢穢。

「根」就是五根,「塵」就是五境,外面的塵,種種的境界。看到什麼東西,我們會起心動念,歡喜及怨恨,全都在我們的根對塵境。我們要用智慧看外面的塵境,懂得善解就是有智慧的人;看到喜愛的東西,就趕緊提起警覺,懂得要遠離。

「智慧力破惑闇」,智慧力量能夠破除很多無明。所以,「靜思惟修」,也叫做「靜慮」;靜思惟,就是清淨無染的思惟,也叫做靜慮。「靜思惟所對之境,歸敬而研習之義」,這個靜思惟的境界,我們專心一志,用敬重天地之道理,好好思惟事理之間應用的道理。

「靜慮者心體寂靜」,心要寂靜。「能審慮思惟之義」,能審,就能好好去分別它、考慮它,去思惟這些道理。智是分別智,慧是平等慧,他能夠細思,好好去分別其中的道理。

「心定止安住寂靜」,原來心要止住在正思、正修為,就是禪定的意思。禪定就叫做「三昧」,「三昧之譯」,將三昧翻譯過來,就是「心定止,安住寂靜」的意思。「遠離諸散動之義」,我們的心常常起起落落的,一直散亂掉了,要如何將心定下來,止住在靜寂清澄的境界裡?這就是「禪定」,亦名「三昧」,也叫做「靜思惟」,或者「靜思」、「靜慮」等等,都是同一種道理。

「即一心格物為禪」,就去追究這個事的源頭歸於理。「格物」,每一棵樹的種子都不同,所結的籽就不同,由種子分別不同的樹種。我們不只懂得樹種的道理,所有的草木,追根究柢探其源頭,都要用清澄的心境去分別它,這就得靠我們的定心。「一境清澄念為定」,這個境,我們用智慧能夠分別得清楚。

「靜慮者心體寂靜」,因為我們這念心已經回歸了,專心一境,用敬重的心,要長時修、無餘修、無間修,回歸到尊重修(又名恭敬修)。一切的修行,回歸到敬天地萬物,我們的心體就是寂靜智慧,「心定止安住寂靜」。

我們的心就是如此,「遠離諸散動」,自然遠離諸散亂。這些境界會渙散我們的心思,都要遠離它;「即一心格物為禪」,回歸到格物為本,格物為禪,回歸我們的本性來,這就是「一境清澄念為定」,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!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