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四種法寶 教理行果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2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36集

法有四種:
一、教法: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。
二、理法:於教法所詮之義理。
三、行法:依理而行之戒定慧。
四、果法:有為無為之行證果。

教理行果法中,引導眾生出生死海到於彼岸。
三世諸佛依此修行,斷一切障,得成就證菩提。

法有四種,一是「教法」,二是「理法」,三是「行法」,四是「果法」,叫做「教、理、行、果」,正是我們接觸眾生的四法寶。

菩薩所發願,要面對眾生,施教度化不能缺少,就是「教法」。這教法,是「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」的法。修行的目標,要學盡教法,面對眾生,才能破除種種無明煩惱;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要度眾生,斷眾生的煩惱;自己也要自度,自己的煩惱自己斷。因此,我們要重視教法。

第二就是「理法」。我們一定要先學,才有辦法教。「理法」,就是「教法所詮之義理」,教法所詮,其中所有的義理一定要學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法門很多,我們立誓願要學。因為你要破人的無明,就要知道天地宇宙間的道理,就得不斷地學,學無止盡啊!這是「理法」。

第三,「行法」,就是「依理而行之戒定慧」。我們既然要學法,不只聽法、說法,還要身體力行。苦眾生之苦,去體會眾生受苦的感覺。世間無緣的眾生我們都要去度化,這就是佛陀為眾生所付出的,我們不僅要了解、要學,還要身體力行,就是「依理而行」。

在力行的過程中,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,「戒」能預防我們身心的過失,叫做「防非止惡」,不要讓自己的身心有一點點的偏差。「戒」掉這一點點偏差,心無愧疚,自然心就定下來了。

而心定慧生,智慧自然就會產生起來,不會在人群中污染到煩惱,自然我們看事情就會很清楚。因此,「三無漏學」,千萬不要漏掉了。這個教、理、行的法,我們要很圓融,才能到「果法」。

菩薩是「六度萬行」,非常的圓具,果才會成就,成佛的品格才會圓滿。六度萬行圓滿了,「有為無為之行證果」。人間的「有為法」,我們投入,苦眾生的苦;放下人我是非,「無為法」,人人平等,這就是我們要學的。一點點的偏差,就差很多了,行不圓滿,就無法證果。

因此,「三軌」、「四法」,要銘記不忘。因為「安樂行」,要做到沒有任何虧欠,我們的心很安、行為很公正,不會被周圍的困難所纏住。

「教理行果法中,引導眾生出生死海到於彼岸」。我們要如何引度眾生出生死海到彼岸去?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,修行要度一切眾生,過程就是菩薩萬行,心心念念為眾生,這樣一直過來。「依此修行斷一切障」,修行要度眾生一切障,自己的障礙也要斷,方能斷眾生的障礙。

「得成就證菩提」,希望人人都能成就。佛陀是過來人,走過修行的過程,期待眾生也要如是修行,成為「覺有情人」。所以,佛陀開「三軌」、「四法」。其中就有「教、理、行、果」,也是「教、理、行、證」。你要修行之後,才能夠體會了解,我們修行才算圓滿。你要度眾生,就得發誓願。前已說過,身、口、意安樂行,接著還有──誓願安樂行,這就是「四法」。

誓願是用種種的法,天地宇宙間很多的法都要納進來,這就是學盡天下事,與天地萬物的真理會合在一起。總而言之,天地萬物的真理都要學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