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不求精進 是謂大失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34集

菩薩安樂行,於此眾生中,
應生大慈心,憐憫大悲意,
先拔出三界,分段生死苦,
與其三乘法,所稱讚之樂。

菩薩在眾生中如何施展教法,才能得安樂行?佛陀用心教育我們,要能體會人間疾苦;苦來自於對人、事、物起心動念,不經意中會造就很多煩惱,受盡無量數的苦難。佛陀慈悲施教,希望接受佛法的人,又能教育給別人,人人互相傳承教法,這就是教菩薩法。

在這種惡世,世態混亂的時代,自己要能接受正法,體會佛法沒有偏差,並將佛法傳揚出去,讓接受的人也沒有差錯?這種沒有偏差、錯誤的法,要能在人間廣傳出去並不容易。

不過,佛陀總是盡心的說。我們無論聽得懂或聽不懂,總要發弘誓願認真地聽,種一個善的種子、一個記憶的因緣。只要將記憶的因緣放入八識田中,將來無論在哪一個地方,只要因緣成熟了,腦海中也會浮現出好像很熟悉的記憶。

所以,「菩薩安樂行」,我們聽法要很歡喜,歡喜聽,還要邀大家一起來聽。「於此眾生中」,我們「應生大慈心,憐憫大悲意」。眾生一直在複製煩惱,要讓他們接受正法入心,去除不好的習氣,向好的學習。

不只自己,我們還要付出給眾生。所以,我們「應生大慈心,憐憫大悲意」。要讓眾生有機會接受法,進而能夠體會。

佛設三乘法,聲聞從耳朵聽進聲音,去體會了解法;緣覺,則是緣外面的境界去覺悟。但是,佛陀希望他們能夠再進步,「先拔出三界」。三界——色界、欲界、無色界,還是凡夫的「分段生死苦」,一生一世累世分段,加上心靈生、住、異、滅的「變易生死」。

我們的心態,要如何去調伏呢?要如何才能進出無障礙?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。「與其三乘法」,在三乘法中,我們聽到聲音要很快樂,體會得到外面的境界,天地萬物的真理。聽到大乘法,我們要很歡喜,原來利己利人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。

「凡夫心行,雖千差萬別,溯其根本,不外一愛二見」。回溯它的源頭根本,不離開「愛」與「見」,這個愛欲與見解,就是我們凡夫的根本心行。

「有情業力,雖千差萬別,究其實際,不外一惡二善三定」,我們造作的業力雖然千差萬別,終究沒有離開惡業、善業。

「眾生種類,雖千差萬別,區其大別,不外一欲二色三無色。」眾生的種類,也是千差萬別啊!若將它分類,沒有離開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;所以,我們要去探討欲界眾生的心態,色界眾生的心態,以及無色界。

若再回溯過去所說的「三界」,這叫做「法髓」,希望「靜思法髓妙蓮華」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用心注意。心靈的境界,唯有自我能調伏,大家要用方法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