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末法持經 生大慈悲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33集

是甚深微妙法,遇佛世正法難。
正法住五百年,次千年為像法,
後萬年為末法;末法時世劫濁,
眾生心垢濁重,持法弘經道難。

佛法甚深微妙,在佛世時,大家能夠見佛聞佛法,是多麼有福的時代啊!那個時代,眾生心單純,環境也很單純,接受佛法、體會佛意並不困難。

「是甚深微妙法,遇佛世正法難」。微妙法要傳在後世,卻是分出了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正法本來可以住世一千年,因為佛陀的姨母大愛道以及耶輸陀羅所率領的五百宮女走出宮中,請求佛讓她們出家。

佛法不分貧富、貴賤、男女分別,在生活中有種種的不方便,只是這樣的分別,正法要向外弘揚,就有一些障礙,因而促短為五百年。「正法住五百年,次千年為像法,後萬年為末法」,像法一千年之後,就慢慢進入末法時期了。

「末法時世劫濁」。末法時代,慢慢隨著人心而成末法,「眾生心垢濁重」,因為眾生的心垢、濁氣很重,業力也愈來愈重,所以「持法弘經道難」,這個道很難走。

末法就是「去佛世時長遠」,離佛世已經兩千多年,很長遠了,「遂漸脫規離道」,世間的倫理道德一直脫離敗壞。眾生造業,共業累積,就會影響到大自然,「共業災頻繁起」災難迭起。

「正教法轉微末」。法漸漸衰微没落了,正教法要如何教育?「誓願持經弘法」,若有人願意發心弘揚正法,就要用「三軌四法安樂行」;「三軌」,就是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座,處此而說法」。「四法」,身、口、意、誓願,此即四安樂行,用此推動大乘法在人間。

「菩薩謂大愛念,即與喜樂之心」,菩薩就是大慈愛的念,時時要為人間造福,希望人人都能得福,得到歡喜、快樂,就要教導他多造福,多啟發愛心,「教導造福,愛念一切眾生」。希望眾生法喜充滿,時時在人群中造福,希望一切眾生「常求樂事」,此所以眾生需要菩薩來引導。

「隨彼所求,而饒益之,名大慈心」。這些人懂得求法,方向正確,我們就隨其需要,隨其根機去付出,這種「大慈心」,就是菩薩。

「菩薩欲令離苦,故生大悲心」。菩薩要讓所有人都能體會、了解,要將他從苦中引導出來,大家合心起來,走出去為人間而付出,就是大慈悲心。

「此慈悲心,全對眾生而起,故曰利他行」。不論已經接受佛法,或者還未接受佛法的人,我們希望他能夠回小向著大乘法,這就是為利他想,不顧自己。

所以,「應當發堅固心願力」。我們要入人群中去,就要有提起堅固的心和願力。我們要有願力,堅定了心志,還要發弘誓願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