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勿惱三乘 令其疑悔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26集

念存五濁染疑,即貪瞋癡慢疑,以疑悔與惑念。
法華經序品曰:「諸求三乘人,若有疑悔者,佛當為除斷,令盡無有餘。」

心心念念,我們都要自我警覺,戒慎虔誠,心不要受到五濁惡世所染濁。人生苦集滅道,道理都知道了,世間苦,來自所造作的種種業力,會合起來,就有貪瞋癡慢疑五種濁氣。

聽師父講經也聽很多了,平常都記得,甚至還能琅琅上口;卻是有關人、事、物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,煩惱照常,疑惑依舊,貪瞋癡還是不斷。

這種癡迷的貪念,聞法的人,對這個貪字能夠淡然處之;但要改掉瞋,就有困難了。法也聽進來,儘管自己也不願生氣,但是起無明的剎那,要弭平生氣的態度,就要趕緊向人表達懺悔。

疑悔與惑念,我對人起懷疑,是我錯了!對方明明沒有惡意,我還在懷疑什麼呢?若沒有表達出來,疑悔永在,人與人間無法善解,心結就無法解開。

這個疑和悔,起於惑。就像微塵一樣,一直累積著;若沒有時時勤拂拭,灰塵就愈積愈厚,心鏡也愈來愈模糊,看不清外面的境界,這叫做「塵沙惑」。其實,都是很簡單、微細的習慣不斷地累積來,怎會變成我的習氣呢?

點滴累積,養成的習氣,讓我們無明煩惱纏身,生生世世苦不堪啊!看看世間或大或小的種種災難,微細的人我是非惹成禍端,也都是從疑、慢、癡、瞋、貪這五項根源去累積來的。讓我們累生世將惡濁的東西一直囤積著。

佛陀講說《法華經》,教菩薩法,自利利他,兩項兼行;我們自修,同時也能領導他人來修行,這就是佛陀的教育。「序品」中有說:「諸求三乘人,若有疑悔者,佛當為除斷,令盡無有餘」。

三乘人中的聲聞、緣覺,只求獨善其身,不願意再進一步自利兼利他,二者平行,他做不到。感覺人生很多矛盾的苦,都在人群中染著,我若投入人群中,稍一不慎,就又惹來是非煩惱,避之唯恐不及,我要獨善其身。

三乘人中有疑悔的,佛陀為破除獨善其身的觀念,希望他能自他兼利,自己修行,同時也能帶領他人一起來修行,利人利己,相互平行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所要教導的二乘人。

就如〈化城喻品〉所述,佛陀鼓勵大家,再走過去的路不困難,前面很安全,不要懷疑;小乘、中乘的聲聞緣覺,肯發大心,很好啊!要有信心,這樣走就對了。這是佛陀在〈序品〉,開始啟發三乘人,要為他除去疑惑,或者發心又後悔的,他要再鞭策他們,既發心就要身體力行,向前前進,不要停歇,這是佛陀的用意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