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如是修行 口安樂行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24集

眾生若能安住歡喜之心,
見諸有情離苦得安隱樂,
了無憎嫉之意離瞋癡行。
眾生若能安住捨離之心,
則於一切有情冤親平等,
無憎無愛此為慈平等行。

「眾生若能安住歡喜之心」,行菩薩道的目的,就是期待眾生能夠安住他的心;看到人人安心歡喜,這是行菩薩道者的心願。

佛陀來人間為眾生說法,希望法能夠綿綿不斷相傳。傳法者、行法者要將佛陀的精神理念落實在人群中。眾生歡喜,佛陀就歡喜;眾生心安,菩薩也心安!

「見諸有情離苦得安隱樂」。諸佛菩薩所要努力的,不只眾生心安,尤其要離苦得樂。這個樂要穩,安穩才能得到究竟快樂。

人生,什麼才叫做安穩?世事多波折,要如何才能安穩自在,也要看安住的人。心若不安,在哪一個地方都不穩;心若安,任何地方都能安穩。這就要看我們的心態,若能知法、解法,將法入心體會了解,面對任何環境,他的心都能隨遇而安。

「了無憎嫉之意離瞋癡行」,試問,我們對人是否有憎嫉之意?有不滿嗎?若看到他人得到人家讚歎,我們會哀怨嗎?心生不滿,起了憎和嫉的意。

這種憎和嫉,憎嫉之意,我們要先問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心?再想清楚一點,為什麼看他不順眼呢?追根究柢,原來是我自己心懷憎嫉,就要趕緊改過。憎嫉的毛病去除,自然遠離瞋、癡的行。

所以,眾生若要平安,就要教他方法,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,否則看他人被讚歎,自己就起煩惱,也是很辛苦。諸佛菩薩教導我們要自我了解,就不會對別人起那種批評、嫉妒等等憎嫉的心態。

「眾生若能安住捨離之心」。我們若能捨離人我的見解,讚歎別人就是讚歎自己,我還要更努力。若用這樣的心態,叫做「安住捨離之心」。安住自己該做的事,捨離與別人比較分別的心態。

「則於一切有情冤親平等」,大家共做、共享受,要彼此感恩。被人讚歎,我要感恩很多人,人家在讚歎別人,我也要隨喜功德,這就是怨親平等。我沒有怨的,也沒有特別愛的,就是盡我的本分事,做就對了。

「無憎無愛此為慈平等行」。慈悲等觀,佛陀就是以慈悲平等來看眾生。既然我們要學佛,行菩薩道,就要學慈悲平等觀。

在「安樂行」之中,我們要脫離很多的煩惱無明,自然自己的心就安樂了。諸佛菩薩為人間說法,用種種譬喻、言辭,要安住人人的心。我們自己接受法,也要為人說法,不只為自己,是希望人人皆成佛道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