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惑障除盡 離垢清淨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0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21集

離惡行為過失,
斷煩惱之垢染故名清淨;
惑障除盡解脫離垢清淨。
超諸善惡無對待之清淨,
則性淨解脫之自性清淨。

修行在呼吸間,生活中無時不刻都要修行。修行要「離惡行為過失」,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。在我們周圍生活中,這件事情該不該做?該做的,要積極;不該做的,即時就要停止,不要去行為,也就無過失了。

戒、定、慧,「戒」能防非止惡。不對的,不能做,連想都不要想,起一個念頭都不可以!我們要自我警惕,要「斷煩惱之垢染」。

「正思惟」,就是禪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舉止動作都不離開守戒,切莫對事、物起了貪念。對人呢?我們要很細心思考,儘管是很好的朋友,一向也都能信任,但是他既然來邀約入夥,我們也要仔細評估。不對的,不只不能做,還要勸他立時回頭,這叫做「細思惟」。

「惑障除盡解脫離垢清淨」。「惑」就是煩惱;若煩惱去除了,就沒有障礙了,自然我們身心就沒有掛礙。「無罣礙故」,心無困擾、擔憂,自能「離垢清淨」。

「超諸善惡無對待之清淨」。人家平時就在做善事,我們讚歎;而我們所做的好事,彼此都能平安無事。若是他的觀念和做法,有他另外的特色,該讚歎的就讚歎;若是不該讚歎的,就保持沉默。

若能如此,「善惡無對待」。就不必去論長說短,不必說人的長處,也不必炫耀自己的長處;不必說人的短,也不必彰顯自己的長。善惡當中是非清楚,了然分明,我們就能夠清淨。「則性淨解脫之自性清淨」,若不去議論人家的是非長短,自然人家能和我們和平相處。

「昏煩之法,惱亂心神」。倘若是非分不清楚,就容易起惑、昏惱,就會擾亂我們的心神。「即無明貪愛之惑」,稍微不小心,戒沒有守好,差之毫釐,失於千里,方向就偏了;「隨順煩惱,流轉生死」,我們就在煩惱中流轉生死,而違背我們內心「寂靜清澄」的道理。

「不正見亦名惡見,於諸諦理」。保持我們的正見很重要。對事,不要有過失;對人,不要偏差、惹煩惱。倘若偏差,就是惡見了;違背諦理,就違背正確的真理了。

「顛倒惟求」,心靈顛倒了,就開始去追求,生出貪、瞋、癡所造作的業。「染慧為性」,我們本來清淨平等,就因為外界的污染,慢慢覆蓋了真如本性。「能障善見」,我們的真如本性發揮不出來。

因為有煩惱,「能障善見,招苦為業」。煩惱會惹來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的濁氣,一念間很快就浮現起來。一念間一輩子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