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 出離妄惑 安隱說法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20集

若修菩薩行者,當勤精進以求出離妄惑,則菩提之果可成。
若耽著五欲造諸惡業,於諸生死心無厭離,持菩提六度不退失。

一直在說心念要顧好,煩惱無明惑,惑就是分不清是非,面對人、事、物的境界容易起心動念,煩惱不斷複製。這就是我們一念心不清楚的惑,因此要很用心守好這念殷勤精進的心。我們所要精進修行的方向,就是出離這念無法了解人間是非的迷茫妄惑。「菩提之果可成」,若能守護好這念心,遠離妄惑,「菩提之果」就能完成。

「若耽著五欲」,若只耽著在五欲,我們的身行、口業就開始造作,所做的事情、所說的話都是背道而行,就會「造諸惡業」,造種種惡業。

凡夫的五欲沒有去除,永遠都在生死中,無法出離;若是菩薩,妄惑都去除、遠離了,自然不怕生死,來去自如在人間,這是他的心願。「於諸生死心無厭離」,即便在末法惡濁的時代,還是無厭離生死,這是菩薩的使命。

生命有限,自然眾生緣就短暫。今生此世緣盡,來生來世還要再來續緣。因為眾生在五濁惡世之中,不斷造作煩惱。菩薩若不再來,這個法脈,精神理念沒有延續下去,眾生哪有得度的機會呢?因此,菩薩不厭生死,入人群「持菩提」,就是持這個覺道、中道,「六度萬行」。

前已說過中道,就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三智會合就是中道,中道就是菩薩所走的路,叫做菩提道。所以,「持菩提六度不退失」。六度萬行——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一直在人間度化眾生。

「安隱快樂者」,菩薩就是很甘願,盡使命、發弘誓願度眾生,他安穩快樂。入人群,心的方向正確,沒有脫離生死,不離娑婆,來來回回度化眾生,他安穩快樂,就是「寂靜妙常」。

這就是菩薩,他的心境很寂靜,沒有起伏,也沒有煩惱,他「世事永息」。不貪著五欲,哪有人我是非呢?所以「永息」。世事永息了,「則攀援心斷」,自然攀援的心就斷了,沒有攀緣。即使有攀緣,也是那分度化眾生的心,付出無所求,想要結好緣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