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善修安樂 體佛心智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19集

文殊菩薩問於五濁惡世,安樂修行妙法之道。
佛說:身安樂行,口安樂行,意安樂行,願安樂行之四種安樂行。

「文殊菩薩問於五濁惡世,安樂修行妙法之道」。這段經文提醒大家,要記得佛陀的慈悲、文殊菩薩的智慧,悲智雙運,以保護眾生的道心不要退失,要向前前進。儘管有很多的困難,但是佛法一定要推行,尤其是利益人群、淨化人心的正法一定要推行,就需要一條安全的道路。

在五濁惡世,安樂修行的妙法之道要如何走?這是文殊菩薩代後世眾生問的。當下,佛陀為我們開示,所指導的方向,就是「身安樂行」。世俗人不守規則,要來毀謗正法,不能接受修真實行的人,我們要如何避開?讓我們能夠脫離危險的境界,身、心都能顧得好?

我們要先顧好自己的身行。「身安樂行」,該走的方向,前面說過很多種「不要親近」,都要避免,以保護我們身的安全。所以,沒有危,即是安;我們身不受障礙,能夠平平安安,就是身安樂。

口安樂,教我們要如何說話?口業,心怎麼想,開口就說出來了。若沒有想清楚,不但傷人也傷到自己。因此,我們要用心說話。不要說錯話,我們的心也安。

在濁世中煩惱重重的眾生,你要去救拔他,很不容易、困難度很高。佛陀教育的方式,是依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因材而施教。但是,真正要入惡濁的世間,人群中險難重重,救人的人要如何安全保護自身?

「意安樂行」,我們的心必定要很安穩自在。人群中「有為法」,我們所造作的一切,「無常、苦、空」,我們要去了解是實相、生滅法。了解之後,「無為法」,事情過了之後,我們輕安自在,無所執著,真空妙有,唯有法喜充滿,這是「意安樂行」。

「願安樂行」,諸佛成佛的總願──「四弘誓願」,就是願度一切眾生,同時要斷煩惱,精進去學佛道,才能接近佛的境界,這就是「願安樂行」。

「如意安樂,輕安自在」,我們的心沒有煩惱,口沒有說錯誤的話,我們的心輕安自在。「善修安樂心」。我們要好好地將心顧好,多用心,不要偏差。

「修常樂我淨」。常、樂、我、淨,就是四安樂。要如何「常」?無始以來,我們的真如本性,真諦道理常住不滅。付出無所求,常常很快樂,「我」,沒有大小我,沒有人我的偏見,心常常很自在。

「寂滅無為」,我們的身心已經善解一切法,尤其一切有為,回歸無為法,寂靜清澄,毫無污染。世間的事情和我有什麼關係呢?輕安自在。因為我們的心「常契如實法」,就是我們的心常住如來真實法中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