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欲說是經 應住安樂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16集

文殊師利問於五濁惡世,
安樂修行妙法之道?
佛說身安樂行、口安樂行、意安樂行、誓願安樂行,四種安樂行。

佛陀已經明顯說出,在這個惡濁的時代,要講《法華經》困難重重,必定要堪得忍耐。文殊菩薩就應機慈悲請問佛陀:要如何避免困難和危險,在安樂行中將大乘法弘揚在後世?

佛陀悲念眾生,未來惡濁世中,眾生有種種剛強、懈怠的心態,佛陀就要設方便,很難一時將他們度化過來,修行人就要懂得閃避。我們要自忖:我懂得多少?修行能夠身體力行的又有多少?自知力量還不夠,我們就要懂得閃避。

佛陀教我們在五濁惡世修行要能平平安安地過,持經入人群就要有妙法,有「身安樂行、口安樂行、意安樂行、誓願安樂行」,這四種安樂行。

我們要避免入以下的人群,包括剛強、愛爭鬥的人,或者思想不正確,身行、態度玩世不恭的人,或者愛嘻笑的這種人,或者妖嬈美態,沒有正道念的女人。又包括從事屠兒、魁膾、畋獵、漁捕等這些為利殺害,販肉自活,衒賣女色等行業的人,不是我們能夠去化度的,全都要避免。

我們儘管生活在人群中,心也要專、要定。前已說過「生滅法」,也講說「真空妙有」,以及「有為法」、「無為法」,這些道理能破除我們的執著;沒有執著,我們的心自然就定了,不會惹來外面人、事、物的煩惱,自然我們的記憶、心思就能很明朗,有戒、定、慧,就不會犯錯,心自然就沒有煩惱了。這是靜思惟,也就是禪定。

我們要講大乘法的人,心若沒有很穩定、很自在,同樣也會有怯弱。所以,安穩心是最重要的。無所求、無貪、無欲,自然就沒有怯弱的心,「我無所求,自然我的心就很安穩」。安穩就是生活在禪定中,禪定不等於坐禪,禪定是我們身心安穩自在,就無怯弱。

佛陀慈悲,「四安樂行」即將告一段落後,他再次叫喚:「文殊師利!是名菩薩,安住初法。」初發心修《法華經》,要入人群中的人,就要「安住初法」。因為你的經驗還沒有很足夠,法,還沒有很清楚,你的心要顧好,對於剛強難調伏的眾生,你就避開一下。

佛陀教諸菩薩,「應住於安樂行」。所以,大家要安心、專心,住在安樂行,還要反省佛住世時的正法。佛滅後正法才五百年,像法才一千年,這都過去了,現在是在心靈惡劣的末法中,天災人禍不斷,生命苦短,我們能不把握時間嗎?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