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除不善法 置之善處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5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14集

菩薩為諸眾生所造作諸惑業,
而受生死逼迫之苦,沉溺惡道;
即為種種開示,除不善法,置之善處,
令彼眾生心各獲得安隱。

生死相續由惑業招感苦
一、惑發業潤生煩惱名惑。
二、業能感後有顛倒惑業。
三、苦業所引生眾苦名苦,惑業苦種,皆名習氣。

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,世事永息者則攀援心斷。

菩薩悲憫眾生造作種種的惑業,在人道、地獄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受盡生死逼迫的苦難,一直都在惡道中,苦不堪啊!菩薩悲憫不捨、不忍,為了眾生造作惡業,承擔佛陀的使命,延續愛的力量,倒駕慈航來人間傳佛法,種種開示,無非是要除掉眾生不善的法。

「除不善法,置之善處」。要除掉微細的不善法,才能真正向於善處;從不善的地方,將它移到善的境界裡,必得改變環境、改變心境,也是很不容易。「令彼眾生心」,希望「各獲得安隱」。先把他的心靈境界轉變過來,他的身、心才能夠安穩。

佛陀來人間,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悲心。舉厄瓜多水患,災難為什麼會這麼大?人生相續都是惑業在造作,這個業長久累積,就招感來這樣的苦。

有三種苦,「一、惑,發業潤生煩惱名惑」。「惑」,就是無明,生命、生態的無明一直累積著。這叫做煩惱,就是「惑」,心不清楚,不知怎麼做、怎麼面對?

第二叫做「業」,「能感後有顛倒惑業」。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是一直累積,從心而身,進而污染外面的環境。以為平常這樣生活都是正常的,其實已經顛倒了。

第三叫做「苦」。「業所引生眾苦名苦」。這個「眾苦」,就是很多的苦匯集過來,叫做「苦」。

「惑業苦種」,這個惑業就是從苦的種子來的,種子就是一念心,「皆名習氣」。惑、業、苦是未來眾生要去感受的,我們現在依舊在迷惑,就是不斷在造業,最後感受到的果報就是一個「苦」字,叫做「惑、業、苦」。

所以,我們要如何才能「安隱快樂」呢?就要「寂靜妙常」。要到這個境界,就要回歸清淨、善良的本性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與法會合為一體,自然就能輕安自在,紛紛擾擾的世事自然和我們沒有關係。

我們殷勤精進,在生活中將紛擾的世事排除在外,就沒有攀緣的心了。留下來的,就是啟動愛。我們的心態、心識時時要靜,外面在混亂,我們的心都要寂靜。若能如此,心「內無顛倒」,就是法。有法,自然「心安不怯弱」,「故名安樂」。雖然行菩薩道要付出很多體力,用很多心思,卻是心無掛礙,很歡喜、安樂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