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4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12集
謂如來所修心體寂靜,
正思惟定止心,
一切勝行具足,種智圓明。
非聲聞緣覺小乘所能及,
是如來行處勝。
「謂如來所修心體寂靜」,修行的方向在哪裡?如何學佛才能成佛?常常說,我們的心與如來性本具,與佛同等,沒有增減。為什麼佛陀可以大覺大悟,卻是我們凡夫依舊迷茫不覺醒?其中差別只在佛陀方向正確,須臾不離,時間是連連接接,長長久久,向正方向去追求。
佛陀一直保持他清淨的心,了解方向何在,故能一路向前走,這叫做「修」,所修的就是「心體寂靜」,心非常堅定地向前精進。
長時間,方向毫釐不差,這個方向,就是「正思惟定止心」;正確的思惟,沒有偏差,心一直向著正方向。停止一切惡的行為、惡的思想,這就是「止」,止一切惡,就是戒、定、慧;行一切善,即是我們的正思惟、善的方向。
我們要具足這念心,這片心地就要好好地勤耕耘。就像擦拭或磨平一面鏡子一樣,一定要將它擦得明、磨得清,自然大圓鏡智現前,明朗起來。所以,「一切勝行具足,種智圓明」,一切智圓明了。
若能如此,就叫做大乘行者,也就是如來所修的行。這樣的行,「非聲聞緣覺小乘所能及,是如來行處勝」。這是大乘行,非小乘行者所能做到。
小乘行者要回小向大。所以,佛陀講《法華經》,循循善誘,就是要將「四諦」法、「十二因緣」法轉為「六度萬行」,希望人人從小乘法轉為大乘行。
「謂人離眾憒鬧閒居獨處」。在嬉笑中空過時日,就是不斷消磨生命;「厭世纏縛思滅貪欲苦本」,凡夫只是貪欲,我們修行者若只修小乘法,就是貪在「滅」。貪在清閒能得解脫就好,我不要處在人群中,增加煩惱,這還是纏在苦本之中。
知道這是苦,我們修行就要斷除煩惱。心要能寂靜,就要時時「清澄無染著,念空諸無明」,連那個「獨善其身」,只想取入滅的心態,都要去除。
常常說「寂靜」,「寂」就是脫離一切煩惱,連自己也要脫離,叫做「無人我相」。「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」,這些苦患,外面的境界、內心的煩惱全都去除了,沒有在我們心裡,叫做「靜」。
我們的心很靜,無煩惱、無所求、無所得,煩惱都脫離了,就是寂靜。寂靜就是涅槃真諦的覺道,一切全都空了,叫做「涅槃」。不用到生命最後,我們現在就能夠入涅槃,寂靜的境界叫做「大涅槃」。沒有所得,也沒有所失,無得無失、無生無滅,都叫做「寂靜」,也叫做「涅槃」,這就是如來所修的行處、勝處,正是我們要修的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