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修堅固戒 安住不動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42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11集

堅固戒,是謂菩薩持戒時,
一切利養恭敬及諸貪瞋癡等煩惱,
悉皆不能惑動,持淨戒不毀壞。

菩薩具大慈悲,得大捨安樂行,
為欲救拔一切世間四諦苦集,滅諸煩惱惑業,
道向菩提有情,世間諸利益事得大法樂自在。

我們要堅固道心,就要堅持戒律。戒能防非止惡,修行者若缺少修戒,能叫做修行嗎?佛法與一般的行善不同,我們還要守規律、守規矩,這才是正信的宗教的教育。

「堅固戒,是謂菩薩持戒時」。不論是「四念處」、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,或者是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、「七菩提分」、「八聖道分」,都是佛陀用智慧,按層次來循循善誘,希望我們能夠「堅固戒」。要有堅固的戒心,這是「菩薩持戒」。

菩薩在持戒之時,「一切利養恭敬」,雖然得到眾生的利養、恭敬,要常常心生警惕;即便修行守很多戒律,明很多是非,只為一個貪利供養,就起瞋、癡,迷惑,使得我們滿心的煩惱。這都不行,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。

「及諸貪瞋癡等煩惱,悉皆不能惑動」,不要讓這些貪、瞋、癡來迷惑了我們的心。佛陀教育我們入人群去傳佛法,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淨化人心。淨化了他的心,自然行為、觀念、思想被淨化了,有志一同,這就是行的供養。既不是為利,或者是為恭敬的供養,我們不要在這當中起貪、瞋、癡的煩惱。

這些煩惱在前,我們不受惑動,入人群而不受污染,這就是我們要學的。「持淨戒不毀壞」,我們要好好持戒,不受毀壞。要行大乘道在人群中,持戒不受毀害,這是大家修行最正確最重要的目標。

「菩薩具大慈悲,得大捨安樂行」,我們要捨棄一切貪、瞋、癡的念,捨棄一切利養、恭敬的念。用大慈悲行在人群中,我們要捨棄一切貪名利養,自然時時都會輕安自在,安樂行在人間,我們要用心堅持。

「為欲救拔一切世間四諦苦集,滅諸煩惱惑業」。既然起大悲心了,捨棄一切利養,我們要再發心入人群中去救拔一切眾生。我們要滅掉一切煩惱,同時去除一切無明,如此才能向這個覺道,「道向菩提有情」,我們才能清清楚楚地走上這條菩提覺道。

這條菩提道面向著有情,叫做「覺有情」。我們既已接受佛陀教育,就要用很清楚、覺悟的心傳入覺有情的人群中去,這就是「世間諸利益事」。難得人生,我們要用在生命的價值,利益人群。

「得大法樂自在」。我們付出無所求,看到他們用我們的方法入人群中去,他們覺醒了,也體悟了,與我們有志一同了,這就是我們的目標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