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修菩薩行 親近善友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4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05集

為修菩薩行,當遠離諸惡邪見,親近善友知識。
若有能說信戒,多聞、布施、智慧,
是可親近恭敬供養,是名親近,應可親善知識。

「為修菩薩行」,我們發大心,自利利他、自覺覺他,心胸寬闊,利己利人;利人就是利己,覺人就是覺己。我們先利益他人,自然就是利益自己;若有這個觀念,自然我們的心胸擴大了,自然我們的行為造作,無不與大眾和睦相處,就是最歡喜、最安樂的地方。

覺己、覺人,我們有這個心得給人家,人家也很歡喜,證明我們度人的法沒有偏差;這也就是利人利己、覺人覺己,這個觀念清楚了,叫做「修菩薩行」。與人共同分享、共同安樂,都叫做「菩薩行」。若有這個心,願意在人群中和大家和樂共處付出,我們就要事先充足自己,自能「遠離諸惡邪見」。

所以,文殊菩薩代我們向佛陀求法;佛陀教育我們,你要謹慎在交朋友,謹慎在你該去、不該去的地方,該親近、不該親近的人;佛陀教育我們什麼是該遠離的。因為我們才開始要求法,心智還未鞏固、方向還沒有很深信,外面的環境複雜,我們信心若沒有很堅定,很容易被它誘惑過去。

行菩薩道必定要自我警惕,我們要遠離諸惡邪見,該親近的,就是選擇「親近善友知識」,我們才能進步。「若有能說」,我們所要親近的人,就要選擇「能說信戒」。「信、願、行」、「戒、定、慧」,能讓我們堅定信心,鼓勵我們堅立弘誓願的人。

這個信、願堅立,能讓我們身體力行「六度」。所以,我們要有「信、願、行」,還要修「戒、定、慧」三無漏學,讓我們堅定道心。有這樣的朋友常常警惕我們,與我們分享法的意義,或者補充我們的不足,這是「多聞」。這種「多聞布施」,很扎實的如法修行,就是有「智慧」的善知識。

若如此,就是「可親近恭敬」,不只可親近,也是可恭敬。因為他時時都在無餘修、無間修、長時修,尊重修。彼此互動,他會引領我們長時、無間的修行,像這樣的益友,我們要恭敬,還要再供養;所謂的供養,就是付出。我們要互相付出、恭敬、供養,若如此,就叫做「親近處」。這是我們應該親近的人,也是「可親善知識」。

我們要用心度化人間,但是,不受人間種種的不端、不正,將我們度過去。因此,我們要謹慎選擇善友,他能落實「信願行」、「戒定慧」、「六波羅蜜」,能身體力行「六度萬行」者。像這樣的人,堪得我們恭敬、親近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