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3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00集
一切諸法性空,何有言說可及?
但從因緣復合,因是顛倒而生,
一切言語道斷,蓋心體本寂靜,
空性不可分辯,是實相之通達。
大家要用心體會法,空、有的實相是什麼?因為法就是道理,道理無體、無相、無形狀,只可以心來會理,所以,「一切諸法性空」。這個人脾氣很好、這個人性情很好,脾氣、性情,只是一個代名詞。這個代名詞,是人所表現出來的相,都沒有一個形體。
既然我們認清楚空,也是一個感受,就不會在日常生活中斤斤計較;既沒有計較,哪有什麼表情?表情是無體、無相,「何有言說可及」,「言說」要如何分析?「言說」也不過是一個名詞。
「何有言說可及」?不同的語言,僅僅翻譯就來不及了,更何況也不一定都能翻譯得很達意。語言要合這個法、合這個真理,真的是不及,這就是「言語道斷」,得靠我們用心去體會。
「但從因緣復合,因是顛倒而生」。現代人追求享受,需要用到很多電源,而發展出核能發電,卻也帶來不可預測的危機。試想,這不就是「因是顛倒而生」?一切都是因緣復合,起因就是顛倒而生。
在這大虛空之下,地球周圍的空間是廣無邊際,了不可得,但是所造作出來的,都是人心的感受。「一切言語道斷」,要說的,怎麼說都說不完,來不及說,或是說了也說不清楚,言語道斷。
「蓋心體本寂靜」。其實,一切的「體」、「相」,有形的可以看到,真正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,就是寂靜。核能,它沒有什麼體,但是會合起來,有很大的「能量」。這就是「體本寂靜」,本來無一物,何處有這些塵埃呢?
所以,「空性不可分辯」。既然樣樣都是空,沒有什麼好分辯了,回歸來就是本清淨。道理回歸清楚,也不用再辯。「實相之通達」,我們若能通徹了解,吸收道理,真實的道理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人和、事和,自然理就和了。
迷的「有情」,叫做「凡夫」;覺悟體會了解的「有情」,叫做「菩薩」,也就是「覺有情」。菩薩和凡夫都在這個人間,就是「心有轉有動,虛空如是」。一切萬物都是在一個大虛空中,「實相如是」,它的相就是這樣。
「一切諸法,性自寂滅」,一切法,回歸大自然,其實就是寂滅,如如不動,這就是它的性。何有言說可及呢?我們唯有心會,要慎思。「三理四相」,也是講不盡的法,「言語道斷」。只要我們的靜,一切靜。「心法一也」,這心和法是共同一樣的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用心在法中,法就在我們的生活、生命中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