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3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99集
假名字稱為相,成住壞終是空;
慎思三理四相,實無恆住定相;
無體相故無量,如虛空無障礙。
世間一切都是在「假名字稱為相」,「張三」、「李四」,不同人!因為要分別,才有「張三」、「李四」的名稱,回歸一句就是「人」。人都在這個假名字起分別相。「假名字」和「相」,這是不定名、不定相,我們要去追究它的理;道理同樣在「成住壞空終是空」,一切的假名字相,最終還是歸於空了。
「慎思三理四相」。我們要修行,學法了解道理,時時心都要很靜,謹慎詳細地思考世間一切萬物,都沒有離開「三理四相」。包括物理的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,生理的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,以及心理的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,這個「三理」和「四相」是連在一起,這就是「三理四相」。
我們細細地慎思,當生態完成,四季很順暢地在運轉,人類、物資全部具足,是「成」、「住」之時。久來,經過多少的劫波、時間不斷地過去,人口不斷增加,人心不斷變動,一切都在崩「壞」。破壞之後,生態轉變了,就成為「空」。
所以,我們要很「慎思三理四相」,「實無恆住定相」,曾經緬甸興盛的蒲甘城今何在呢?就是佛塔傾倒的一片廢土,這就是人心的顛倒,無恆住的定相。
「無體相故無量」,所以無量。人間很多無法去分析的那些體相、名字,其實「如虛空無障礙」,一切皆空,看得開,什麼都沒有障礙。我們人就是看不開,所以障礙很多。人人若能守規矩,哪一個地方會有障礙呢?哪裡還需要再作叮嚀呢?
人人以戒為制度,以愛為管理,精進道業就要定住自己的心,方能「慎思三理四相」,我們才能了解「實無恆住定相」。真正能夠無體相,我們的心態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如虛空一般了無障礙。大圓鏡智,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照物無偏差,無礙我們的心鏡,自然就能通達。
若能夠無障礙,就是「真如性體」,我們自己的心性要顧得好,「於一切諸法,圓融通達」。聽法,必定要用心認清、通達三理四相,若能如此,我們就能圓融通達,大圓鏡智,照物物來,物去鏡空,「實無障礙」。我們的心都沒有障礙,沒有煩惱顛倒,多麼逍遙自在!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