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3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97集
惡世法末眾生,瞋慢剛強,
持經宏宣妙法,有難堪忍;
不若防難而安。以何法修?
觀諸法如實相體,離虛妄。
慧平等觀近處以戒定為體,
遠俗離塵而戒行精嚴為體,
斂遊念而湛寂歸性寂真空。
佛陀教育我們是很精細。為了求法,文殊菩薩提出在惡世中要承擔弘揚這部經典,法要在人群中施行有種種的困難;若遇到這麼多的困難,要如何面對?難道沒有方法能預防不要碰到這些困難嗎?這是前面的經文,文殊菩薩提起來問,佛陀又再講解,大家要如何避離?既已發心了,要如何避離會影響我們道心的事?
「惡世法末眾生瞋慢剛強」,惡世眾生就有這樣的生態,「持經宏宣妙法」的人有種種的困難,他要「堪得忍」;不只是明的要堪忍,背地裡也都要忍、要耐得住這個心念。
與其堪忍,不如預防,不要影響道心。要用什麼方法預防?佛陀就說了,「觀諸法如實相體離虛妄」。這個如實的相,相的體形是虛還是實呢?我們要發揮智慧,「慧平等觀近處以戒定為體」。
我們為了離開那個妄,就要認真在那個實的相體;因此,我們要用平等。平等觀有遠近,近的在我們周圍,遠的是周圍外面的境界,我們的心境要如何去預防?如何接受?該不該接受?就在我們的心境。
「遠俗離塵而戒行精嚴為體」,我們辭親割愛修行,就要遠俗離塵。「塵」就是塵染。佛陀要我們行大乘法,不能離群,我們要入人群度眾生,但是不受人群所染著,要有這分「遠俗離塵」的功夫。
「斂遊念而湛寂歸性寂真空」,我們不可以放逸。其實,一切風光都在我們心裡;聖地就在我們的心。因此,我們這個念要收斂一下,心不要動念,緣境攀緣。我們的心要保持著很清淨、要遠離俗緣,才能體會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」的妙諦。將我們的心境融入無量義的境界,事情就能了解分明。
「定力既深,智光明發」。定力若深,自然我們的智慧就不模糊,道理歸道理,境界歸境界。定力很深,自然智慧明亮,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本來就具足了。
「三學齊備」,戒、定、慧,就是我們的「三學」;聞、思、修,則是我們的「三慧」。不僅「三學齊備」,還要「六度行因」。「六度行因是修為正身之妙行」。我們學佛修行,是否只是獨善其身?佛陀要我們兼利他人,要用什麼方法去兼利他人?就是用「六度行」去兼利他人,身的方向就是「六度行」,這是我們的「正身之妙行」。
我們有機會在人群中行六度,「因圓趨果成佛之樞要」,就是打開最重要的樞紐。學佛,要怎麼找到源頭,讓我們打開心門?佛陀開、示,我們就要悟、入,這個機竅要打開;定力深,慧光發,就要修「三學齊備,六度行因」,才有辦法「正身之妙行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