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3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96集
常以忍辱為心念,能調御諸惡不生,
人間合和息諍論,逢苦能忍如大地,
正道能斷一切惡,除斷一切瞋癡慢。
「常以忍辱為心念」,修行,要修得堪忍;不只是堪忍,還要堪耐,堪得忍一切人我是非。人我是非中,是非難分;對的,我們要堅持人間佛法正向,面對任何環境,都要很堅持。之前的〈勸持品〉,正是教導我們持經,就要堪得忍耐;不只是忍,還有耐,要經得起種種環境陷阱的考驗。
自己問自己,對人間世事,我們認識多少呢?對佛法體會有多深入?我們有多少力量,能堪得忍種種的環境?世間這麼多誘惑,我們耐得住誘惑嗎?人人要自我警覺。因此,我們要很用心修行忍耐、忍辱。
修忍辱行就要堪得起他人在言語、表情、行動的侮辱,我們都能堪受。時時都要放在心思中,常常自我警惕。
「能調御諸惡不生」。不能只是一味地要去調伏他人,我們要先調御自己諸惡不生。我們的「根」,緣外面的塵境,內心生起種種的善、惡念,時時要將我們的心照顧好,不要有非分之想。因此,我們要時時調伏自己的心念。
這念心諸惡不生,「人間合和」,才能「息諍論」。修行叢林是這樣,人間也是如此,該忍的就要忍,該有耐心的就要有耐心。人與人間要「合和互協」,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才能入人群淨化人心,我們要有這分「人間合和息爭論」。
「逢苦能忍如大地」,若能心寬,不論人間如何爭端,我們退一步海闊天空,與人合和沒有諍論,這種「逢苦能忍」就如大地。「正道能斷一切惡」,要好好走在菩提大直道。「菩提」就是覺道,覺悟的道路,不偏差的正道能夠斷一切惡,「除斷一切瞋癡慢」。
「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」,要自我警覺,不要受一切無明煩惱影響了我們;修菩薩道的人要「遠離諸惡邪見,親近善友知識」,這種善知識,才是我們應該親近的。
經典也警惕我們:「若有能說、信戒、多聞、布施、智慧」的人,我們應該要親近,因為這些善知識能使人「受持善行」。「一切惡律儀之法既已遠離」,我們應該要遠離,尤其要「防非止過惡」;凡是惡的不善法,我們都要遠離。
「由是守護六根不令放逸」。不要受外面的塵境影響我們的根、識,要很小心。總而言之,一切的心念和外面的境界,我們要用心區別清楚。大時代需明大是非,法在我們的心,心外是無法可求,最貼切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