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欲想害道 九想治之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3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93集

欲想傷菩提心,深防欲之過患,
戒之尚不起想,況復形色交往,
或有染其姿態,須以九想治之,
處女未嫁之身,寡女無夫之婦。

佛陀用心良苦,重重警誡我們,如何待人處事?接觸到人,要做什麼樣的觀想?這就要常常調整好自己的心思;心思調得正,行為就不偏;行為不偏差,自然就不會去造作煩惱;煩惱不增,即是善根增長。

因此,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,不要讓這個煩惱心在塵境人事中起心動念,要常常顧好這念心。我們若偏在「欲想」,各式各樣的欲都有。這個「想」,因為有「相」,下面再加一個「心」,一切的形相都壓在心頭上,就很容易傷害我們求道、求真的菩提心。因此,我們要好好用心來預防。

所以,「深防欲之過患」,最好趕緊收攝我們的心,好好地將「戒」用在我們的生活中,要常常預防我們的欲想四處亂竄。「戒之尚不起想」,我們一定要時時提起戒心,要戒到心腦沒有這些色相的貪念,連「相」都不要有。「況復形色交往」,連想都不能想,不讓形和色交纏不清,我們要好好地戒。

「或有染其姿態」,看到那個姿態,我們的心若有所染,就起了非份之想;「須以九想治之」,佛陀教導我們用九種方法去預防。這九種方法無一不是對治男女之間的禍源。

「處女未嫁之身,寡女無夫之婦」,就是獨身婦女。經典中,處處叫我們提防,不能親近女人。「女輩乏志願力」,因為女人的心態就是有這樣的習氣,「嬌弱非是法器」。因為她欠缺志氣、願力,作小鳥依人狀,好像女人一輩子都要靠人一樣,要爭得寵愛。

第一,欠缺志願力,沒有丈夫相,不只形態嬌弱,心態也很脆弱。所以,佛陀直說女人不是法器,因為她沒有那個志願。「難為主伴之交」,尤其男女在一起,日久生情,問題屢見不鮮。

「受授不親護念」,男女授受不親,修行的人更要時時提高警覺,好好保護自己的心念。如此,方能免去「桑間之刺」,以前的採桑女藉著要去採桑葉,與男人幽會,反被莿刺到。

其實,女人也很冤枉啊!慈濟世界的菩薩不都是女菩薩居多嗎?很多人都具足善根。世間幾十億的人口,真正立願去成就人間的志業,願意為天下家庭去付出,這種菩薩很多啊!

我們既然立願修行,最好「不生貪欲之想」。沒有貪欲之想,只有付出而無所求,這個就是清淨心。「斯乃避譏之細行」,男眾和女眾修行者彼此之間,要避離很微細的細行,不論講話或動作等都要很謹慎,「不共語使心不亂」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