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四種不近 隨宜說法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3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91集

契理入道者則藉教理行悟入,
深信含識眾生同一真如本性,
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,
若捨妄歸真則聖凡同等無異。

契理,就是契合佛陀所教育的道理;道理無處不在,佛陀為我們指引方向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觸處無不都是道理,只要我們用心、細心去體會。

「契理」,日常所接觸的,我們的心要時時和道理契合著。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與外面的五塵接觸,最後都歸入在識中,我們要用心將它感覺出來,這是「契理入道者,則藉教理行悟入心」。我們藉著佛陀的教理去身體力行,體悟這些道理。「行悟入」,我們要身體力行入心去體會,才能很細膩地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
這些道理要入在我們的生活中,就一定要深信。「深信含識眾生,同一真如本性」。佛陀的教育,不只跟我們說物理而已,還為我們解釋生理、心理,這是佛陀很了不起的教育,我們要好好地接受。「含識」,一切有情眾生無不都有「含識」;「含識」,就是「含有心識者」,亦即「有情心依止於色」。

所有的有情,即便小如一隻螞蟻,看牠們走路的時候,一隻接一隻,首尾相接,排列成行,前後都很有秩序,絕對不會有任何一隻螞蟻脫隊散開了。若稍微撥動一下,這些螞蟻看起來很惶恐,隊伍亂了秩序;但再靜靜觀察一會兒,牠們會重新集合,整隊再出發。

有情的心依止於色,螞蟻雖小,牠有情,也有意識。這個意識無形、無體,大小自如,總是隨順眾生的業力。這個含識,所有眾生都有意識,我們要尊重。

我們的六根緣六塵,而去造作,結果就是歸入意識。意識可大可小,就是業的種子,隨著業緣在六道中去來,同樣都是依身形而生。

我們要深信佛陀的教育,「深信含識眾生,同一真如本性」,眾生不論是大象、螞蟻,同樣都有真如本性,何況其他生物呢?所有一切眾生,無不都是同一真如本性。

「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」。這個「含識」,不同的有情色身,卻因為煩惱覆蔽,而有「客塵」煩惱,加上妄想造作,成就「六道」。做人有人的身形;做畜生,有畜生的形,造惡就在地獄中......等等。「所覆不能顯了」,這個心識,就因為很多的無明煩惱覆蔽,真如本性無法呈現出來。

「捨妄歸真則聖凡同等無異」,若將妄念去除了,慢慢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就是識清淨了;一切明瞭、清楚,不會再妄作,這樣我們自然就能透徹了解聖人、凡夫其實沒有差別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