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正智正行 不近外道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3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90集

文殊悲智護教末世持經者,
於後濁惡世中如何而行履,
持經得能無難於法輕安住,
示正法智正行當安住四法。

「文殊悲智護教末世持經者」,這是文殊菩薩來人間,助佛用智慧教化眾生,除了教化,也要用慈悲心,無微不至覆護眾生。末世持經,要如何保護這些既已發心願意承擔佛陀教法,在末世中要為苦難的眾生付出,必得遭遇很多的困境,要如何面對,方能保護他們?

於是,文殊菩薩就在大眾中,引出佛陀講出將來處世要如何修行?在人群中付出,眾生能夠接受,自己也不會受傷害的方法。文殊當機請問佛陀,期待佛陀能夠說出未來處世的方法。

「於後濁惡世中如何而行履」。要如何走,才能步步踏穩走過去呢?「持經得能無難」,持經的人不會受到種種的磨難,「於法輕安住」,能將法好好地傳下去,讓法安穩流傳在未來的世間,人人皆可應用。

期待佛陀能夠「示正法智正行」,要讓正法的智慧在人間能夠正行。佛陀所開示的「正法智」、「正行」,就需要「安住四法」。亦即前面提到的身、口、意、誓願,「一心」、「三軌」、「四法」,這是未來持經者需要好好守持。

「繼三業云大悲,身口意既正」,身口意三業。現在的社會,人人只知追求欲念,這種貪欲一起,身體就無法依照規則,而造下種種的業。身既造業,最直接的表達就是由口而出。這身口的動作,無不都是從意開始;意念會唆使我們身體展開行動。倘若心意是從習氣、無明而起心動念,將我們的身、口、意業導向偏邪的方向,就是完全造惡業了。

所以,這個身、口,無不都是從意業開始。意正,自然口、身全都正,因此,我們要時時顧好自己這念心,心正,身口動作就正確了。「身口意既正,則正智真淨既得利己,須起悲利他」,倘若身、口、意皆正,自然我們的智慧,外面的人我是非,一切都能分別清楚。它能夠很乾淨、很純真,沒有煩惱無明的雜染,沒有錯誤非分之想,叫做「正智」。

智若正,在人群中不會惹來種種的煩惱所污染。「真淨既得利己」,自己能夠很清淨,自然我們的慧命就會增長。若慧命增長,眾生受苦受難我們不忍,自然起悲心以法施教。

不只施教,眾生有難,我們去為他救拔,叫做「利他」。「悲智相齊」,慈悲、智慧要平齊而行,即是「悲智雙運」。所以「乃於惡世演說方無諸難」,在惡世中演說教法,才能夠平平安安。在未來世中演說這部經,自然就「無諸難」,亦即心不會受障礙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