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31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88集
諸大士自謂得無生忍,故能忍諸多難事,
新得記者畏娑婆多諸患難,因而生懼畏,
自謂未修忍行力所不堪,願於他方受持。
文殊意謂末世法師流通此經,
雖能忍難,不若無難無損持經,
故為當機,請問如來護心之法,
以四安樂行處,自身口意真誠。
從〈勸持品〉到〈安樂行品〉一路下來,前面提到佛陀為弟子授記,弟子卻懼怕娑婆世界,發願他方異土度眾生。
修行者理想中的生活,期待能在大自然中解脫身心,這是修行者的期待。但是,釋迦佛來人間的一大事,就是明瞭娑婆眾苦匯集,眾生會更辛苦。所以,「諸大士」,他明知是苦,但是他已發勇猛心,自忖已經得到「無生忍」,即便身心要接受大自然多麼嚴酷的考驗,他都有辦法去面對,「故能忍諸多難事」,願意這樣去付出。
「新得記者畏娑婆多諸患難」。新得記者「生懼畏」的心,想要逃避;他認為,自己還沒有修得很好,忍力的功夫還不夠,不堪忍,無法承擔這麼大的弘願,因此要到他方繼續修行。他方世界的環境不會這麼惡劣,在異土他方同樣受持經典,繼續修行,再來度眾生。這種「受持」,就是接受,身體力行,「上求下化」,要不斷歷練。
「意謂末世法師流通此經,雖能忍耐不若無難無損持經」,這是文殊菩薩的大智慧、大慈悲,看到自告奮勇入娑婆的這些菩薩,因而在大眾中為當機者來請問如來,要怎麼讓修行者、持經的人能夠保護這念心的方法?
佛陀就以「四安樂行處」。「此即如來說四種安樂,示菩薩得此持經妙行,能悟而修」。能悟又能修,叫做持經。能夠體悟人間的道理、人間的心理就是這樣,未來的世間會很艱鉅、很困難,這個濁惡的世態多變化,要如何應機投入在人群中,必定要用「四安樂」而行。
「必安而樂」,我們的心要安住在這種多變化、多惡濁的人間;要安住這念心,就是「惟此四行」,身、口、意,誠意,用這個「誠」去付出。這是「世尊之垂訓」,我們要好好地用心身體力行。
「持行如是實法,人能躬行是行」,「躬」就是身體力行,很認真、很勇猛。「涉惡世而持經,入塵勞以應物」。我們很願意走入這個惡世來,明知是惡,我們還是勇敢的走進來,要實行這部經典的道理,入人群中去淨化人心。
入塵勞去應物,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,我們帶著法入惡世中去,我們要去解開他們煩惱的心地。「無往而不安樂」,甘願去付出,直到這些人解開困難,得到安住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