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3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87集
誠心願度一切眾生,
正心願斷一切煩惱,
信心願學無邊妙法,
實心願成等覺菩提。
當安住四法:
一、教行處,及親近處,名身安樂行處。
二、誡口過,令善說法,名口安樂行處。
三、淨心業,離貪瞋癡,名意安樂行處。
四、起慈悲,名誓度一切,願安樂行處。
誠,是從內心起一念願力。我們學佛要將佛陀的教法入心,打從我們內心有那分誠意嗎?好樂佛法,是真心好樂嗎?信仰佛法,是真心尊重嗎?若真正有尊重,我們就要長期、無間、無餘修,才是真正表達出這分誠懇的敬心。
初心勿忘,當初我們發這念心,是以智慧選擇佛菩薩的道,也就是覺悟的道路。「誠心願度一切眾生」,我們學佛是否下定這念心、有這分誠意呢?明知人間是苦,我們發心立願入人群,如何撥除眾生苦難?在這個大空間,在人與人之間,我們要如何去面對?
世間無定相,人的心態多變化,不定相,也不定性,這就是苦的源頭。人一念心的造作,讓真如本性被困在無明煩惱中突破不出來,使得心就有起落。
煩惱就是苦,「貪」、「瞋」、「癡」、「僈」、「疑」,人間的亂、人間的苦,就苦在這裡。我們自己心理若有這種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毛病,對治就要用誠。誠意,「願度一切眾生」。
做人間事,外面的六根、六塵不斷招惹我們的心,要斷去種種一切的無明煩惱,就需要「正心」,趕緊用正心念去除我們的煩惱。「正心願斷一切煩惱」,要用正,方向不要偏差。
我們還要提起初發願的那念信心,「信心願學無邊妙法」。佛法是要拿用的,佛陀教育我們,要能誠心接受道理。我們對人有信心,才能接受妙法;有信心,對人沒有懷疑,對人有感恩,這全都是妙法。
「實心願成等覺菩提」,我們是用真實的心面對人群、面對佛法,內外都沒有偏差。對內的心是誠、正,對外的心要有信、實。待人接物要做到內在修養,外行忠信,若如此,才能得到人人的尊重,人人同一個心、同一個方向。
昨天提到「當安住四法」,第一就是「教行處」,也就是「親近處」,我們要有很開闊的心,不只親近人,眾生有需要,我們就要勇敢投入。身安住法中,如法來對人,叫做「身安樂行」。身安樂,自然他人會信賴,他歡喜,我們歡喜,彼此歡喜,就是「身安樂行處」。
第二,是「誡口過」。我們口要說話,不要很輕易出口,要三思而後行,或者再思亦可矣。「令善說法」,要怎麼說話,才能讓人安下心來,叫做「口安樂行處」。
第三,是「淨心業」。我們要記得,若無法影響別人,就要趕緊回過頭清「淨」自己的心業,就是「離貪瞋癡」還有「慢」和「疑」。若能清淨我們心的意業,自然就是「名意安樂行處」。
第四,「起慈悲」心。慈悲要時時銘刻在心,發願要從誠意開始,用這個誠意「起慈悲」,叫做「誓度一切眾生」,這就是「願安樂行處」。發願要常常安住在這個地方。
人生陷阱很多,未來惡世中的邪慢會更多,心一偏向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就全部旺盛起來。這是未來濁惡世間的寫照,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,進退更要謹慎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