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3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75集
諸佛道同立四弘誓願,
誠懇為眾生苦勤教化,
正念斷諸煩惱除塵垢,
信法無上微妙願恆持,
實化淨盡極微圓鏡智。
「諸佛道同立四弘誓願」,常常一句話說「佛佛道同」。每一尊佛,成佛最基礎的源頭,一定要發弘誓願,我們修行者也是一樣。我們學佛,要從心底的誠懇表達出來。唯有誠意,我們才能做得真甘願、很歡喜;若沒有誠懇的心,被動不太甘願,就無法做得長長久久,心要能安住下來,就很困難。
誠懇,就是我們解脫的法門;自己解脫,也能教導大家、淨化大家。待人、做事,都要用誠懇,甘願歡喜付出,每天都會很歡喜。自覺,就是自度;覺人,就是度他,這都要出自內心的誠懇。
還要「正念斷諸煩惱」,我們要正念,有正念才能斷除煩惱。「除塵垢」,每一個時刻,一念間、剎那間,都不可以離開正念,我們才能除掉塵垢諸煩惱,這就是「無漏」。諸法無漏,我們就沒煩惱了。
「信法無上微妙願恆持」,法就是「理」,真理無處不在,無物不有。道理是看不到,但能讓我們順利生活。在不知覺中,小乾坤的生理與大乾坤的四大調合起來,若如此,人人日日都是平安。
生活中無不都是法,要「信法無上微妙」。「微妙」就是綿密的道理,我們愈來愈體會,愈來愈了解,自然煩惱愈來愈少。我們若能體會了解,自然這個願恆持,沒有偏差,也沒有停歇,不斷向前,我們身心就與大自然會合在一起。
「實化淨盡極微圓鏡智」,我們已經回歸如來本性,感覺很踏實了,清淨沒有污染,那個極微細的煩惱、塵垢全都沒有了。就像我們的心鏡擦拭得乾乾淨淨,沒有塵埃垢穢,山來照山,水來照水,大圓鏡智就現前了。
「一乘之道,已覺於己,復以覺人,發言無畏」。我們若能發現一乘的道理,覺於自己,自己得到這個法了,再將這個法「復以覺人」,再去教化別人。「發言無畏」,就是獅子吼了。就像「擊法鼓常鳴」,每天清晨鐘鼓一響,「覺群迷不寐」,不能再半睡半清醒,大家應該要清醒。
「此乃本心願」,我們就是發這念心願而來的啊!這個時候要好好地「敬順聖意,亦滿弘誓願」。我們發願修行、信法,應該了解佛陀教育的方向。就像佛陀為這些聲聞比丘、比丘尼授記,希望大家要發大心,行大乘法,回報在娑婆這個地方,這才是真正佛意。我們要敬順佛意,也要滿自己的願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