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2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69集
悟得真空妙有微密法,
無相執著唯諦理靜寂,
覺迷隨念一轉定乾坤,
四生物類相異性平等。
學法的目標,就是期待「悟得真空妙有微密法」。真空妙有,確實是微密,這個道理是遍滿虛空,無處不在,無物不有,無不都是妙有而真空,真空而妙有,這種微密法。
現在科技發達,能夠讓我們看到,現前即是真空幻化的境界。現在的科技,發明一種眼鏡(編按:3D VR虛擬實境眼鏡),靠近我們的眼根,哇!外面的境界與現實完全不同。他們叫做「空」,真空、妙有,虛實之間。
在佛經的境界,佛陀為我們講說:真空是妙有,很奧妙的境界,其實是很虛幻,什麼都沒有,我們卻將它當作是真實的。這個科技虛幻的世界,就是這樣做出來,實在是微妙。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「五蘊」,會合在人與人之間,講過去,談現在,說在未來,無不都在行蘊中。行蘊在分秒中一直沒有停歇,這就是真理。
真理就是空,這些時間在這個空幻的空間裡,人、事、物,都在這個空間「成」;同樣的,「住、壞、空」也在這個空間,無不含藏著「行蘊」。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事物,是否完全真空呢?但也不能說是「空」,其實是「妙有」。
一念心,要如何解除人生的苦難?空掉的東西,如何將它恢復?在人間,就需要有物資來幫助我們生活,所以還是「有」啊!這種有,是「妙有」。我們的六根造作在善惡間。我們的一念心,就有很多「妙有微密法」的道理。
看透人間種種事物,其實是無相。人間有相、無相,短暫之相,都不是永恆的,總會磨滅、幻化掉。各種形象都是無定相,所以「無相執著」,人人在這個無定相,卻是要去執著它。
「唯諦理靜寂」,唯有諦理就是靜寂。本來就是真理,來生要看你的因緣、果報,這是定法。我們一定要認真在這個「因緣」、「果報」裡,瞬息萬變,都在我們的一念心。要能夠定下來,不受色迷,並不容易,所以才要「修行」。
「覺迷隨念」,覺悟者,在一念間;迷者,也是在一念間。覺和迷隨一念,「一轉定乾坤」。因此,我們要把心照顧好,六根門要守得住。一念之間,就決定了我們的因緣果報,一念一轉一迷,就是「四生物類」。
四生,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這種四生六道,就看我們如何造作因緣,而惹來果報。「四生物類相異性平等」,四生形象都不同;但是,佛陀告訴我們,真如本性是平等。
佛心能夠成就,就是一念志向修行,所以「修持教法遂漸精進」。我們一向都是迷,一直都在複製煩惱;現在要去除煩惱,就要修持教法,一步一步,漸漸精進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