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2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67集
度親人平等觀,入淨離欲俗麈,
自淨心境除垢,無染著淨煩惱。
大愛道比丘尼,學無學眾尼群,
心存安住於道,祈佛作證授記。
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度化,不分親疏;一般來說,度他人容易,度自己的至親較難。佛陀的德無遠弗屆,成佛以後,過了幾年回到迦毘羅衛國。
淨飯王相信悉達多太子成為大覺者,佛所覺悟的天地宇宙真理,絕對沒有偏差,國中所有人民應該趕緊接近這個真實道理,才是國家的福祉。佛陀入王宮說法已經有一段時間,人人好樂佛法,無不期待能夠接近佛陀、親近佛法。也有很多王族、大臣的兒子爭先恐後,自願隨佛出家,追隨在佛陀身邊的人愈來愈多。
直到淨飯王往生後,「大愛道」,就是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,帶著一群願意隨她出家的王族女眷,包括耶輸陀羅及宮女向佛陀請求出家。但佛陀並未慈允。
大愛道,轉而向阿難請求;當時,阿難已是佛的侍者,時時追隨在佛的身邊。他向佛陀殷切懇求,佛陀只好答應了。
佛陀開示眾生皆平等,阿難代替摩訶波闍波提向佛請求出家,佛陀不過是用這個形相,故意表現不願接納女人出家。佛陀內心並沒有拒絕女人出家,只是故意要有這樣的過程,警惕女人要改變習氣。
佛陀度眾生是怨親平等、親疏不分,「度親人平等觀」。親人也好,疏遠的也好,無不都是佛陀要化度的眾生。摩訶波闍波提所帶領的這群女眷決心入佛門,「入淨離欲俗麈」,甘願捨棄一切生活的習氣、生態,她們要離欲,遠離世俗的生態。她們下定決心,心已經清淨了。
「自淨心境除垢」,心念一轉,全都清淨了;垢穢、雜念,不好的習氣也都撥除了。下定決心,已經沒有染著、沒有煩惱,「無染著淨煩惱」。
「大愛道比丘尼,學無學眾尼群」。大愛道以及學與無學;有的根機很利,從跟隨佛出家開始,大根大機,能夠體會佛所說的教法,已經到「無學」的境界。而「有學」,就是初發心,開始學佛法,或者根機比較劣弱,還在學中慢慢接受。這些人都是「學與無學眾尼群」。
這一大群比丘尼,「心存安住於道」,不論學與無學,大家的心都很安穩在道中。女人修行很認真也很守本分,他們祈求佛能夠為他們作證、授記。大愛道所帶領的比丘尼團也有六千人了,這位大愛道比丘尼,摩訶波闍菩提,是比丘尼的領導者,為領眾之首。他帶領這些人,一樣從座而起,期待佛陀能為他們見證授記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