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2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64集
藥王二萬菩薩求法精進,
是法師品所因所告之人;
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,
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,
發願弘經故諸大士發願。
藥王、大樂說二大菩薩帶領「二萬菩薩求法精進」,這是從〈法師品〉延續下來的。藥王菩薩奉持《法華經》、深信《法華經》,他累生世為了求《妙法華經》而捨身命。在〈法師品〉,釋迦牟尼佛就以藥王菩薩為當機者,借重這位大根機的菩薩來敘述〈法師品〉,持經、寫經、讀經、誦經、說經的功德。
佛陀講說,凡有《法華經》妙法之處,就會有很多的天龍護法來護持。回顧那是一個產生菩薩的吉祥地,也是發心入人群的地方,這就是〈法師品〉「所因所告之人」;佛陀對機而說法,就為藥王菩薩講說〈法師品〉。
「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」者。在〈見寶塔品〉,寶塔出現了,大樂說菩薩很期待能看到多寶佛,佛陀就以大樂說菩薩為「當機者」,他有此根機敦請佛陀開寶塔門。佛陀才說:「開寶塔門之前,要先將十方分身佛全部歸納回集過來。」佛的十方分身全都歸納回來,就是法輪已經轉入我們的心來了,希望人人將這一念心歸位。
「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」,〈法師品〉也好,〈見寶塔品〉也罷,佛陀示意即將入滅,法一定要傳下去,承擔傳法的人要趕緊出現。因為《法華經》是佛的本懷,一定要有人可以契理、契法,這是佛很殷切的為法求人。
因此,藥王菩薩及大樂說菩薩帶領志同道合的二萬人,發大心,誠意發願,「發願弘經故諸大士發願」,真正殷勤發願接受這部經典,傳法於後世。
「上文惟願不為慮者」,前面提及「請佛不要擔心,我們在佛前發願,願意接受佛的教法,永遠流傳於後世」,未來這個法將集結起來,「謂聖道載於典籍」,編輯成經典,會長久流傳下去。
「恢弘力在智者」,這些發大心立弘誓願、這種大智力的人,能讓經典一直宏傳下去,請佛陀不要擔心了。「若未得其人,則微言絕矣」。倘若還未得到這樣「恢弘」,就是心胸開闊、智慧宏大的人,無法將法宏傳下去。若只是用口傳,不久之後會慢慢變調、微弱,甚至消失不見。
「使斯文不明之於其人,復不得行之於其世」,雖然經典已經結集了,也有大智慧人,但是沒有契機,「復不得行之於其世」,也無法廣傳在人間。
「蒼生溺八苦難,是聖心之憂也」。雖然,藥王菩薩、大樂說菩薩在佛前說:「不以為慮。」佛怎能不擔心呢?若沒有人發願宏經,法還是無法廣傳。聖人心所憂慮的,眾生沉溺在人間八苦,而不得解脫。
佛為什麼會這麼憂心?因為年紀大了,傳法、受法,一定要「得其人」,願意體會、了解經法,且能身體力行,還要有德、有法,才能廣度眾生;否則,眾生永遠都沉溺在八苦迷茫中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