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2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63集
娑婆堪忍苦多,釋尊為一大事,
塵劫去來不息,誓願三界四生,
亦師是父護教,傳承教法弘道,
燈燈相傳無盡,繼師志承父願。
開師門之近跡,顯佛地之遠本,
靈山會聞法眾,悟得本覺性海,
法身常住無盡,化世益物無窮,
遠劫古往來今,極盡窮源無涯。
窮盡往古來今,把握今時當下,今人改往修來,
立弘誓持經教,無量菩薩弘經,化濁世為淨土,
「娑婆堪忍苦多」,人人要自我警惕,不要迷茫、不必留戀在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。「釋尊為一大事」,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,為我們開啟了一道門、一條寬濶平坦的菩薩道,這一大事的因緣,我們可有把握住?
佛是「塵劫去來不息」,我們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。我們不知道過去生,更無法了解未來世。釋迦牟尼佛經歷了塵點劫,現在肯定仍在人間。現在還是釋迦佛教化的時代,隨著人間的生態,他來來去去不停息。
凡夫的分段生死,是由不得自己來;而諸佛菩薩的「分段生死」,則是倒駕慈航來人間,來去自如,去來不息,只為了「誓願三界四生」。「三界」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釋迦牟尼佛不僅是「三界導師」、「四生慈父」,也是我們的導師和慈父,將我們好好保護著,為增長我們的慧命,不惜勞苦,殷勤教育我們。
因此,我們要「傳承教法弘道」。我們清楚佛法是救世的良方,也是黑暗中的明燈;兩千多年了,釋迦佛這盞明燈,照亮眾生黑暗無明的心地,我們應該燈燈相傳無盡燈。我們有責任「繼師志承父願」。我們有這樣的因緣和使命,利己,還要再利他人,用心傳承佛陀的智慧心光,將佛的法傳承下去,就像「燈燈相傳無盡」。
「開啟師門之近跡」,釋迦牟尼佛離我們才兩千多年,文獻斑斑可考,我們還考據得到,並不算遠。「顯佛地之遠本」,佛陀一生的足跡,我們還找得到;但是佛陀的精神理念,我們就離很遠了。無始劫以來,就是很遠,這是佛的「遠本」。
大通智勝的十六菩薩沙彌,在各地講說《法華經》。佛陀今生此世開悟,說法四十多年,在靈山會講《法華經》,用各種因緣、譬喻言教,我們應該悟得本覺性海,人人心地的靈山會應該還在。
「法身常住無盡」,塵點劫,無始以來,我們的法身、本覺性海都還在,故能「化世益物無窮」。本覺性海現前,我們就能將聽來的法,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;開口動舌,就能傳佛教法,身體力行,帶動眾生入人群。只要我們發一念心,就能利益很多眾生。
「遠劫古往今來」,從很遠、很遠的時間以來,佛陀求佛法、度眾生,而成佛。我們凡夫也是遠劫,古往今來,這樣過來;但是,我們生生世世就是不斷複製無明,雖然有因緣,卻還是半醒半迷,「極盡窮源無涯」,一直造作無明。
「窮盡往古來今」,我們要回顧過去,佛陀從塵點劫來,不斷追求真理,累積覺悟的因緣;我們若了解了,就要把握剎那,恆持當下,用心在每個聽法的時刻。
「今人改往修來」,我們現在聽法,自知有無明、錯誤,就要趕緊改往修來。「立弘誓持經教」,佛陀開始在募人將法傳下去,我們也要「立弘誓持經教」。接下來,就會有很多菩薩弘經發願,來弘揚這個經教,「無量菩薩弘經」。
弘經,就是弘道,目標是「化濁世為淨土」。堪忍世界,苦難偏多,我們聽佛法之後,應該要發弘願,入人群;眾生在受苦難時,我們要想辦法拔除他的苦難,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轉他的苦難為快樂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