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勸持品》前明平等 今此勸持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2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61集

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顯現人間,
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覺性,
前既明顯平等大慧無生無滅,
今此勸持正念深信悟佛知見。

在〈見寶塔品〉,要見到寶塔裡的多寶佛,需要集釋迦牟尼佛的「分身」共在一處;我們回憶起佛陀說過的教法,無不都是佛的分身,佛陀的法身要入我們的心來。我們聽過的法要趕緊回憶集中回來,法要趕緊歸位。

「三周說法」,法說周、因緣周、譬喻周,都歸納在正宗分。佛陀所說最重要的法,跡門法華的正宗分,在三周說法中完全畢備了。雖然說得清楚,大家聽法,有無將法歸入個人的記憶體中呢?

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顯現在人間,「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覺性」,因為佛陀初覺悟的第一念:眾生皆有如來覺性,真如本性人人本具。佛陀體會了,道理自在人心。「心、佛,眾生三無差別」,人人本具有真如覺性,只是一時迷失了;我們原本的覺性被無明、煩惱、塵沙惑給遮住了。我們要好好用心,將塵沙、無明、煩惱全都撥除。

「前既明顯平等大慧無生無滅」,從〈見寶塔品〉,從〈提婆達多品〉,佛陀已經顯示平等大智慧。提婆達多這麼大的動作要來逼佛、害佛,破壞佛的僧團,平時一直在毀謗佛,佛陀都没有怨;不只無怨,且又感恩,再為提婆達多授記。所以「無生無滅」,累劫以來,對佛陀來說,生生世世的恩恩怨怨全都沒有了,本來就不存在,哪裡還需要滅除呢?

佛陀已經解脫、超越九界了,生而無生,滅而無滅。他的心靈境界和凡夫的心,距離總是那麼的長;到底是佛離開我們眾生,還是眾生離開佛呢?其實,應該是平行在走,只是佛心乾淨、無染,眾生充滿了污染、煩惱、無明。眾生相一直都存在;佛並未離開眾生,是眾生的無明遠離佛,而成為凡夫,才會與和佛的境界背道而馳。

現在,「今此勸持正念」。佛陀勸大家要受持正念,人人再次提起信心,相信佛陀所教法,我們才能悟佛知見。接下來的〈勸持品〉,一直到第十六品〈如來壽量品〉,就要「悟佛知見」了。

前面是「開」,方便法移開了,一實乘法的門也打開了,讓大家了解,其中有這麼多的寶藏,這麼多的法。大家看到靈山塔,古佛也在塔中,佛性人人本具。接下來,就要「悟」,讓我們能體悟佛的知見。

佛陀說他在人世時間沒有多久了,大家要趕緊負起責任,準備承擔如來家業。這就是「如來唱滅」,開始要交代,要找人才的時候了。「欲令此道常存」,就是期待這個法能夠永存在人間。因為這部經是諸經之王,一定要廣為流傳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