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勸持品》回顧諸品 勸持流通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2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60集

修學佛法覺有情人,
淨意念自在菩提願,
明心修三慧四諦法,
持三學無漏共真如。

我們都是修學佛法的人,人人應該發心立願為菩薩,菩薩就是覺有情人,「覺有情」就是菩薩。菩薩在人間,發大心、修大行,願意入人群中去度化眾生。度眾生,就是將我們所體悟到的法,趕緊和大家分享。唯有在人間發大心、修菩薩行的「覺有情人」,能夠度化人間。

我們既然發心了,「淨意念自在菩提願」。過去可能是迷中的凡夫,因為修學佛法,我們知道、了解了,應該要用法水來洗滌、淨化自己的煩惱無明。我們的心既已淨化,就不會被人間這麼多的無明煩惱給纏住,輕安自在,就是「菩提願」。

人心會惹成很多災禍,這就是心的業障、無明煩惱所造作。因為人的意念不淨,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學佛法,用法水洗滌我們心的無明煩惱。讓我們的心自在,也能讓人人的心自在,大家發心行菩提願,住在菩薩道,若能如此,世間就會平安、自在。

因此,修學佛法的人,就要「明心修三慧四諦法」。「三慧」就是「聞、思、修」,要多聽、多思考,好好用心修行,才能得到清淨無染的智慧。「思惟修」就是「禪定」,心能定下來,自然啟開人人的智慧,就不會再讓煩惱無明復生。

我們要「持三學無漏共真如」。「三學」,就是「戒、定、慧」三無漏學,我們要能戒無漏、定無漏、慧無漏,也要從聞、思、修而來。經典聽進去,住在我們的心,落實在生活中,這就是「聞」、「思」、「修」。

「四諦法」,人間苦難來自於無明,開口動舌、舉步動足、起心動念,無不都是「苦」的源頭;所以,開口動舌要注意,舉步動足要小心,起心動念更要慎重。若能如此,時時都在「三學無漏」中,要回歸真如本性,就不困難。

《法華經》講說過十二品的法,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佛陀所交代的,我們要好好地信受奉行,要把「權」,小乘法完全去除,現在要謹慎入大乘一實法。不只是「去小」,還要信受奉行一實法,這叫做「秉佛之教命」,佛陀的教化,佛陀給我們的使命,「捨棄權說而奉持實法」,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〈勸持品〉。

即為〈勸持品〉,「持者,持是經」,「是經」,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乃是諸經之王,是甚深微妙綿密的妙法,我們要很用心受持這部經,「使不忘失」,不要讓這部經就這樣消失不見了。〈勸持品〉,就是如何讓這部《妙法蓮華經》綿綿不斷,流通在人間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