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應萬變護眾安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主講/證嚴上人

人間菩提20230220順應萬變護眾安
Adapting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

儲量備災與時進
預防演練培信心
勘查深究學無盡
順應萬變護眾安

土耳其傳出大地震之後,臺灣的中華搜救總隊也組隊前往加入救難,他們在那裡救出兩名生還者。搜救工作需要充分的工具設備才能發揮救人的良能,二十多年前,在臺灣發生「九二一大地震」之後,慈濟曾致贈中華搜救總隊車輛及各項救難裝備。這回,搜救總隊整裝精良地遠赴當地參與救援,背後也有慈濟的一分助力。

從新聞畫面看見中華搜救總隊代表臺灣參與國際救援,看了真的很欣慰。慈濟用愛支持救難隊員在災難中英勇穿梭,讓他們發揮救人的良能,我不禁也想代替土耳其受災的人們向護持慈濟的人們道感恩。

平日充實賑災設備,有備無患用在一時

慈濟,從臺灣本土的慈善做到國際賑災,可以說是因緣會合、水到渠成。回顧來時路,感覺步步都走得很踏實。每當聽聞災難發生,我們就想著如何即時投入急難救助?有的志工走到第一線膚慰和發放,有的則在後援出錢出力。救災重建是長期的工作,需要愛心、信心和毅力,我們也從每一次的救災行動中訓練、培養志工,藉以累積經驗。

國際賑災最重要的關鍵是當地有沒有志工,或者鄰近的國家是否有慈濟人可以動員前往;一旦接獲災難消息,人力和物資都必須到位才能展開行動。針對賑災,這幾年借助實業家志工的力量,慈濟也不斷研發許多生活用品和食品,譬如福慧床可以提供救難人員和災民休息,而簡單的乾糧也方便在災區欠缺乾淨水源和燃料的情況下供應熱食。賑災物資平日就必須準備一定數量,以便在災難發生時能夠及時供應。

重大災難又如「莫拉克」風災,我們在緊急救難之後為受災戶興建永久屋,鋼骨結構的房屋很堅固,可以讓入住者綿延幾代一直住下去。高雄杉林的慈濟大愛園區,那好幾百甲的土地是由政府所提供。每每想起在大災難中,大家愛心總動員的情景,我心裡真的很感恩。

在災難中學習新知,儲備災難應變能力

這一次土耳其強震,我們啟動國際賑災,包括慈濟基金會營建處的同仁也去勘災。他們觀察災區房屋倒塌的情形,並詳細了解當地的建築工法,包括地基的建造和鋼筋的綁法等,都一一考察與分析。

在報告的最後,他們告訴我這次去並不是「考察」而是「學習」。他們在那裡觀察為什麼這一棟樓在地震時會那樣倒塌?為何別的大樓並未受損,反而這一棟樓整個塌陷?他們要將所學習到的經驗應用在未來,當作借鏡。

學無止境,人們永遠有學不完的新知。在末法時期,未來的災難威力將愈強大!我們如何在這樣的生態變化中去適應環境?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。

最近我一直在講「氣」。天氣、地氣之外,我們也要發揮人氣,人氣和天地之氣相互影響,我們不僅要適應未來的天地之氣,也要調整自己的人氣,及早儲備應變能力,才能與大環境的變化一同前進,並且讓人類的生命不斷地延續下去。

(整理/明學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